世界是一张网但大多数人只活在一个点上

203字数 6085阅读模式

世界就像一张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构成了一个个节点;而不同的物产、不同的技术、不同的文化(包括种族文化)等又构成了一根根连接这些点的线条;最终由这些点和线条组成了网状的世界。因为同处一张网中,所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但是亚马逊热带雨林太过广阔,这只导致了德克萨斯州龙卷风的蝴蝶穷其一生也不可能飞出这片森林,于是它以为世界就是这篇雨林。

 

河南水灾之思考

7月20日郑州及河南其他部分地方遭遇了一场千年一遇的大雨,这给河南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物质和精神创伤,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暴雨之后》。至今日郑州人民在全国多地的支援下逐渐恢复正常生活,交通恢复、电力恢复、通信恢复、供水恢复、其他生活必需品供应恢复。但是郑州这座城市要想满血恢复还需要很长时间,比如下水道和河道清淤、基础设施修复、造毁坏的工厂医院等重建。

郑州暴雨造成的灾害对内陆城市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关于其新闻报道也是前所未有的密集,基本上占据了绝大多数各类新闻媒体端,尤其是自媒体平台。在如此密集的新闻报道下却很少看到直接的损失数据,和对灾害本身的思考,绝大多数报道只停留在个别现象本身。关于这一现象我对网上新闻评论及身边的人做了简单归纳及测试。

这次郑州水灾会造成多大损失?

我问身边的人,有普通的上班族、有政府公务员、有大学教授、当然也有家庭主妇。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是京广隧道多少车被淹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在房屋倒塌时托举自己的三四个月大的孩子,最终孩子获救自己遭遇不幸等现象。我直接问他们估计这次郑州水灾会造成多大经济损失,回答是可能上亿,最多的说可能有二三十亿吧。

这一问题在网上有也很多人讨论,估计的数字从几亿到几十亿都有。当然我的关注点不在估计数字的大小上,而在大家对损失本身的看法上。有网友估计损失数字,也有很大一部分网友留言,“在灾难面前谈什么损失,救人是第一位的,钱不钱的等灾难过去了再谈”。

今天官方评估出来了,初步估计郑州水灾损失大概655亿元。但我认为最终的实际损失肯定大于这一数字,结合这两天河南其他地市的水灾情况看,整个河南省的损失可能会超过一千五百亿,这一估计是包含灾后恢复费用的。21日我估计整个河南的损失会达到千亿,但21日到23日的降雨超出了我的预想,但好在后面这几天其他地方都有了充足的准备,所以损失要比郑州市小的多。

为什么我要一直执着于水灾的损失预估?原因很简单,只有知道了大致的灾害损失才能准确的出台救灾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资金调配、物资调配、人员调配、及灾害评级和动员的强度。如果仅关注个别现象,显然对这些都没有帮助。

郑州水灾是不是一次偶发现象?

我问身边的人,同样是随机问不同身份的人。但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集中在郑州水灾和河南其他地市水灾的关联上,而所谓的关联仅是哪里的雨更大,造成的损失更大(依然是现象的描述)。而他们关于损失的大小界定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自媒体上水灾新闻及视频,但这种信息来源有严重的误导性,原因在于报道和阅读都有很强的随机性,双随机导致他们的印象基本上没有准确可言。

我接着问他们,那郑州水灾和德国水灾,印度水灾有没有关联?得到的答案是外国的水灾关我们什么事,有这精力多关心下河南不好吗?我承认我错了,我更应该关心河南人民,而不是外国人。

我接着问他们,郑州水灾和加拿大、美国、科威特高温有没有关系?大多数人猜测是不是遭水灾的地方太多,所以那些高温的地方降雨就少,自然就发生高温了。

我再问他们,郑州水灾和南非、古巴、委内瑞拉等骚乱是否有关?

发生在河南的水灾和发生在其他国家的极端高温肯定有内在联系,这一点我丝毫不怀疑,相信用不了多久气象学家就会进行说明。但发生在河南的水灾是否和发生在非洲及美洲的动乱有内在的联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有一个简单的规律,那就是纵观历史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必然导致大动荡。当然这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之间也有着复杂的关系,假如将今年密集的自然灾害挪到上世纪50-70年代,假如没有新冠疫情,假如当前的国际矛盾没有这么尖锐,那么上述三国很可能就不会发生骚乱。

 

关于农业的讨论

河南水灾只是我观察大家思维方式的现象之一,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

前段时间我和一位做智慧农业的大学教授一起吃饭,聊起中国粮食进口及农业科研经费问题。他说农业学科的经费相对太少了,其他比如材料、电子等学科的经费太充足了。我说这关系产值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农业现阶段在全球的GDP占比中都过低,投入低是正常的。他有点生气,说农业很重要。我说只要大家都能吃得起饭,粮食供应充足就体现不出农业的重要性。

于是话题又转到粮食供应和粮价问题上,我跟他说如果粮价翻一番,你们做农业的经费就会多很多。他说那样不好,会推高所有物价。我问他,如果全球粮食歉收10%,你认为粮价会涨多少?他说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应该不会涨很多。我说可能翻一番都不止,最近的例子就是2008年小麦价格上涨,当年小麦只减产了5%左右,价格就翻了一番。当然这和心理预期有关,当年全球粮食储备普遍不多,现在稍微多一些,减产对预期的影响可能没有那么强烈。

世界是一张网但大多数人只活在一个点上

我问他粮食产量每年都受天气影响在波动,那为什么价格没有出现经常的大幅波动。他说是因为粮食价格管制。我说以我国为例,粮价基本上20年没有变动了,但其他商品价格却在不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等同于粮价下降,那么怎么解决农业和农民的收入下降问题。他说这就需要通过提高产量和种植经济作物来改善,我说这种观点基本上不正确,因为我国耕地60%以上都被用来种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主粮,如果加上大豆和薯类那占比超过70%了,只有其他30%的种植面积可能和经济作物有关。2000年我国小麦亩产差不多500斤,现在差不多900斤,还没有翻一番,但20年中物价翻了一番可不止,农民怎么增收呢?难道仅靠那30%种植面积的经济作物?

答案是补贴,我国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此后逐渐给种地农民发补贴,到目前为止每亩地约补贴130元左右,如果种植大豆的话每亩可以补贴300元左右。除了直接的粮食补贴外对农民还有新农合等二次分配补贴,等于国家用补贴对冲了粮价的上涨。

我又问他,你觉得为什么国家不直接调高粮价,而要对农民进行补贴吗?他说是因为国际粮价太低,以美国为例,他们的粮价就比我国低不少,甚至运到我国码头上还比我国国内的粮价低。我问他为什么美国的粮价会如此低,他们的劳动力可比我们贵多了?他回答,因为美国对农业的补贴比我们高。

但很可惜他这个回答并不完全正确,其实美国每年对农业的补贴总量和我国差不多,主粮产量比我国稍低(美国主粮种植面积比我国小,大豆等作物种植面积比我国多),所以平均到每亩补贴相差无几。但美国的补贴形式和我过略有差异,我国是直接补贴现金给农民,而美国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风险对冲补贴,就是说国家补贴农民保险,假如作物歉收将有保险公司对农民损失买单。而直接补贴仅针对年产值小于90万美元的小农场。

美国粮价之所以比我过低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有两点,亩产高及耕作效率高。以水稻为例,美国亩产约为610公斤,而我国仅为500公斤左右。美国耕地面积大约28亿亩,由270万个农民耕作,人均差不多1000亩,我国每个农民能耕种多少亩土地?

我问教授,我国和美国粮食亩产量为什么会差异这么大?教授告诉我是因为耕作方式和耕作技术的差异。但我认为造成亩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耕地性质的不同,美国多平原,且河流密布,土地肥沃,而我国仅有东北平原土地肥沃程度可与之比拟(东北水稻亩产大概570公斤以上,和美国相差无几),其他耕地中丘陵、山地占比太大,而大西北耕地面积很大,但过于贫瘠。

我对教授说,我国粮食产量每年约1.34万亿斤,以目前的粮价总共大约值1.8万亿元,但我国的GDP是百万亿元左右,农业种植带来的收益不足2%;如果算上经济作物和农业加工总产值也没有超过7万亿元;在这种贡献比例下你还觉得农业投入少吗?

教授是专业人士,但对于农民收入、国际粮食价格的决定、农业种植在GDP中的占比等问题理解偏差很大。如果我以同样的问题来问其他人,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我想大家都知道了结果。

当然我并没有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教授缺乏专业知识的意思,作为985院校的优秀教授,我相信他的专业能力,他的科研成果和所获得的奖项等认可也说明了他这种能力。但为什么他会对很多农业问题只有模糊的概念?其实和普通大众一样,都是受了大众传媒的影响,除了自己研究的专业领域外他平时接触的知识也多来自大众传媒。而网上流传着很多文章,说美国每年对农业的补贴达4000亿美元以上,这纯粹是无脑文,因为美国每年的农业总产值大概在4000亿美元左右,如果补贴比总产值还高,那美国政府绝对会下台。除了吹捧美国农业补贴外大众传媒对美国农业科技也神话了,从而让大众得出美国农业亩产高的原因是来源于农业高科技。

在专业领域教授会接受来自于专业会议、书籍、杂志或论文的信息,但作为非专业领域知识教授和其他人一样都接受大众传媒,所以认知比大众好不了太多。

 

他国灾害是否和我们有关

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比如我在上面问河南水灾相关问题时提及的美国高温导致森林大火,被问者最多的反应是美国反正不缺钱,烧就烧了;甚至还有幸灾乐祸者。我告诉他们美国森林着火就会导致全球木材涨价,特别是纸浆涨价,会导致我们的所有生活用纸涨价。

当我提及马来西亚疫情严重时,大多数人反应都是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不和我们接壤能传到我们这吗?但他们却没有想到马来西亚疫情严重会影响电子元器件产量,从而导致电子品价格大幅上升。

为什么大家会对美国森林着火持无所谓的态度?可能是因为受平时资讯影响,认为美国对我国很不友好,是我们的对手,他遭灾了我们正好隔岸观火。为什么对马来西亚的疫情无所谓?同样可能是因为公众传媒的影响,认为马来西亚和我们关系不好不坏,国家又小,所以它的存在对我们来说影响不大。

 

为什么我们喜欢现象而非本质

我们的大脑是为了思考而生,而不是为了记忆;但是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却喜欢记忆而排斥思考。这是为什么?

第一、思考比记忆更烧脑,思考的多了可能大脑缺氧;第二、绝大多数的思考其实是记忆的调取,比如1+1=2,这种浅思考多了我们会误以为调取就是思考;第三、思考的结果绝大多数都是错的,我们要避免错误,所以就避免了思考。上面第一点说我们的大脑其实很懒惰,为了防止过热保护所以避免思考;而第二点和第三点说我们的大多数思考其实是对记忆的归纳调取,本质还是记忆,且偶尔的几次真思考还可能是错的,所以我们就放弃了思考。

上面这段话是忽悠人的,其实关于为什么我们喜欢现象而非本质这个问题我有更简单的答案,那就是我们接触的信息99.99%以上都是简单现象描述,只需要浅层记忆。

 

知识扁平化的形成

为什么我们接触的99.99%的信息都是简单的现象描述?这要从信息(知识)的产生说起。

 

世界是一张网但大多数人只活在一个点上

上图大概演示了不同时期知识类型的结构,PPT手画,因为太晚了实在太困所以只能将就,大概的意思是描述人类不同时期的知识结构。在印刷术发明前所有的知识除了口口相传就只有手抄书,传播成本相当高,所以传递知识的信息力求精简,但要尽量表达事情的本质而非现象。受制于知识传播效率低下,所以对于知识的研究也不可能太深入,因此深入的研究占比很低。当印刷术发明之后知识传播效率马上提高,所以知识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都有很大提高,既有宽度又有高度。

当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后知识的传播基本上可以视同免费,所以知识宽度急剧扩张,而高度也达到了此前未有的领域。但是大众在接受知识时总是从下而上的,从简单描述到复杂描述,再到抽象描述,在这种情况下简单描述的知识越多,我们就越容易迷失在这些低级重复内容中而不能跨越到高层次。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刷各种自媒体平台而没有学习的原因,我们被简单描述淹没了,而我们还自认为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为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点上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平台野蛮生长之后,我们被浅层次的重复知识所淹没。而当推送机制形成以后我们更是被隔离在一座座信息孤岛上,就如同在亚马逊雨林中的蝴蝶一样,每天都只能看到同样的风景,于是我们便以为雨林就是整个世界。

当然如同上面说的,我们的大脑本身就有惰性,本身就喜欢简单的描述,所以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咎于采用了推送机制的自媒体。但是这种信息推送方式却让我们越来越闭塞,越来越不愿意思考。于是我们总被我们重复接受的表象描述所误导,即使他们是错的我们也信以为真。

 

为什么我们喜欢自媒体

自媒体毒性很强,但为什么我们还这么喜欢自媒体?

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以来,在这300年中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广大的劳动人民和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物质上普通人已经无望追赶上富有阶层。恰好这时信息社会来临了,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的传播成本几近免费,在自媒体平台上无论是富有阶层还是最底层的穷人都能完全的演绎自己,而无需考虑任何身份带来的自卑。相对公平,且高度的参与感让所有在现实社会中有缺憾的人都爱上了自媒体,即使知道它有毒。

所以我认为自媒体就是穷人的精神鸦片,让我们在迷幻中找到快感。这里说的穷人指物质上或精神上的穷人,当然也包活物质和精神上双重的穷人。

 

很难自拔

信息化不仅给了普通人一个虚假的公平平台,还削弱了他们对资本的要价能力。

信息化已经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深入到了我们的生产。越来越多的有规律性重复劳动被智能化机器所替代,可以预见的是以后会有更多的工作会被机器所替代,而替代的结果就是出现大面积的结构性失业。失业出现就业竞争就会更激烈,从而使得劳动力变的过剩,劳动者对资本的要价能力越来越弱。

劳动力要价能力变弱,就等于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在这种情况下会进一步促使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平衡。所以自媒体平台会越来越受欢迎,而和信息化相关的电子游戏、在线影音等也会越来越受欢迎,我们难以自拔。

 

世界是一张网但大多数人只活在一个点上

世界就像一张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构成了一个个节点;而不同的物产、不同的技术、不同的文化等又构成了一根根连接这些点的线条;最终由这些点和线条组成了网状的世界。但是因为我们被淹没在有毒性的简单现象描述中,所以我们忽略了连接各个点的物质、文化、技术等线条,而生活在一个点中。

世界很大,但我们拥有的世界却很小。


①折合人民币大概一千多亿,我国的仅指直接补贴。

②这种比较并不是特别严谨,因为美国的270万农民里含了种植和养殖两种工作的农民数,而我国的农民可能即种植又养殖。

③当然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绝对不能简单的用产出占GDP的比例来衡量,尤其是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


本来准备写一篇小短文的,结果起手没有控制好,啰嗦的叙述了很久,到了凌晨1点才写完前半部分的事例叙述。因为不常熬夜所以1点就很困,但又不想睡醒了在写,于是就这样草草的收尾了。浏览一遍发现头重脚轻,也只能这样了,实在不愿意战胜睡意再修改,也不想拖到明天。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评论  20  访客  11  作者  9
    • Kawasaki
      Kawasaki 4

      写的很好。感觉你是提前做好功课,去羞辱教授的。这教授虽说是研究农业的,但“智慧农业”似乎是与农业技术相关的专业,不熟悉你问的这些农业经济类的问题也算情有可原。现在的学术分工实在太狭隘了,同样都是研究刑法学的,你问德国的我可能相当熟悉,问法国的,我可能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提高粮价这个问题我也想过。比如现在的米饭,我们学校食堂两毛钱一两,巨难吃(感觉是杂交稻或者库存米),大家吃它似乎出于习惯,如果提高一倍价格,可能大家也没有什么感觉,但对于农民来说,农业方面的收入就直接翻翻。学校的另一家更加商业化的餐厅,五常大米一碗一块二,比起两毛钱的好吃太多,但要是价格也翻翻,我觉得也能接受。

      现在的主食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太没有存在感了,都是陪衬,大家都关心蔬菜和猪肉是否涨价,但被稳定的粮价给惯坏了。我就斗胆问一下,提高小麦等粮食价格,真的有那么大反应吗?

        • 水拍石
          水拍石

          @ Kawasaki 大幅提高主粮价格必然带动肉类、再加工食品(含主粮)价格直接上涨;间接带动果蔬等经济作物价格上涨(粮价大幅上涨必然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增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再进而会传递给渔业等上述农产品的替代品,最终导致所有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会推高劳动力的价格,这样会传导到所有产业链,造成物价指数上涨。如果要通过贸易政策形成国内的主粮高价格,那又会产生贸易纠纷。基于这一经济逻辑,当前全球都被美国绑架在低粮价上,无法单独大幅提高本国的主粮价格,而通过直接补贴和其他形式的二次分配提高农民收入。而经济作物因其自然环境适应性,存储时效、存储和运输成本等原因各地价格差异较大,当然这是题外话。
          关于你说我是准备好了谈话才去羞辱教授的,这完全是误会,因为我只知道我熟悉领域,关于农业科技真不了解。跟他谈这个,我的出发点就是想看下他对于自己非专业的领域了解多少,而这是他的相关领域。

        • 蒙需律师
          蒙需律师 1

          我深信,河南的水灾人祸多于天灾。

            • 水拍石
              水拍石

              @ 蒙需律师 我和你的观点正好相反,仅郑州水灾而言我认为是真正的天灾,而非网上所说的那种“人祸”。如果把经济发展引起的生态退化涵盖在“人祸”范畴内,那就比较复杂了。
              **此条回复请理性跟帖**

                • 蒙需律师
                  蒙需律师 1

                  @ 水拍石 **此条回复请理性跟帖**
                  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要看其中最大损失的人身伤亡在哪里?为什么是那里发生了最大的人身伤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集中伤亡,这种伤亡事先是可以避免的吗?之后,结果便一目了然。

                    • 水拍石
                      水拍石

                      @ 蒙需律师 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观察视角的不同,即事后是事前。检验的方法很简单,假如把郑州的降雨量放在其他城市,会不会发生同样的悲剧?如果会,那么谁能找出悲剧发生的点,是准确的那种点,而不是几百上千个的可能点。我相信面对这么大的降雨量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够确信他们能够应对,也没有任何一个专家能够准确的找出险情发生的点。在这种逻辑下郑州的事实就不是人祸,因为小概率事件无法预防。
                      在上面我之所以说找到几百上千个可能的疏漏点的情况应该排除,是因为如果这样整个城市全面大副提高防汛水平成本将是天量的,经济无法承受,不具可行性。如果勉强提高了防汛能力,那地震,飓风等防护能力是否也要大副提高?
                      其他的具体事例也能用逆向思维来判断,事后指责某个点防护措施失误很简单,但在过程中如何准确找到那个点,谁有具体的方案?即使找到那个点,在什么时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那个城市有标准预案?答案肯定是没有,之所以没有的原因是每个点的情况不同,每次降雨的情况不同,每次面临的整体风险也不同,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无法给出唯一性预案。如果有这种预案很可能在具体的灾难面前发挥了负面作用。
                      面对所有的小概率事件人类表现的都很无力,这是现实,每次灾难后大家总是批评,讨论,反思,但下一次应对的依然很仓促。

                        • 蒙需律师
                          蒙需律师 1

                          @ 水拍石 博主优秀,有独到的见解。
                          讨论到此为止哈,再聊下去评论拉的很长了。

                  • Adu
                    Adu 2

                    农业补贴这个事情我只能说聊胜于无,如果现在有只种地,估计除了不会饿死,生活都有困难

                      • 水拍石
                        水拍石

                        @ Adu 现在中国已经很少有纯粹意义上的“农民”,除了在数量较少农场里工作的全职农民和从事专业养殖的农民外,其他广大农民严格意义上应该是兼职农民。其主业是在城市务工,副业是种植。补贴聊胜于无的原因并不是补贴本身少,而是因为农民数量太多,或者说人均耕地面积太少。

                          • Kawasaki
                            Kawasaki 4

                            @ 水拍石 这个说法我不敢苟同,农民有土地,有世代居住的家园,这是衡量是不是农民很重要的指标。把农民单纯理解为一种工作或职业,有些偏狭了。

                              • 水拍石
                                水拍石

                                @ Kawasaki 封建社会的农民绝大多数没有土地,都是依附于地主的雇农,但他们也是标准的农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多数农民其实也是全职雇农,并没有自己的土地,而农场本身和工厂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资本的一种形式。
                                至于世代居住的家园那更多存在于精神领域,而物质形态的家或许能找到,但“园”就未必了。以幻想式的美好看待世界是一种幸运,因为这会让你的世界更美好。但也可能会让你更容易遭受挫败,因为幻想总容易破灭。学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认知和对待真实世界,这就是成长。

                                • 夜凉如水
                                  夜凉如水 2

                                  @ Kawasaki 土地是国家的,不存在世代居住,只是你知道的记忆是居住在这个地方,往后面去农村如果没有自己的造血能力,消亡也是不可避免的,更多的还是会进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安家落户

                            • 晚照
                              晚照 1

                              大赞,淹没在信息的海洋却不知已快被淹死,被信息倒灌追逐而自筑围墙。

                                • 水拍石
                                  水拍石

                                  @ 晚照 感觉我写半天不如你一句总结到位

                                    • 晚照
                                      晚照 1

                                      @ 水拍石 过奖了,没有您的这些推导事例,这句总结的话也是空中楼阁,难以深思,您的思考到进一步阐述推导再到对现象的拷问与解释给我很大的启发,有点振聋发聩的作用(叼着奶头乐的人决定远离喧嚣信息,反正重要的事早晚会知道,笑)。

                                        • 水拍石
                                          水拍石

                                          @ 晚照 很欣慰能够对你有帮助,我只是用自己身边的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或许更容易理解。如果这篇文章真的能够让你放弃奶嘴乐,那么我觉得你更应该学会认真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事,因为这就是社会的本源。

                                            • 晚照
                                              晚照 1

                                              @ 水拍石 嗯嗯,今年开始陆陆续续地记录下了发生的事,并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所思所想,然后最近搞起RSS订阅,跑来独立博客,主动探知搜寻信息,然后就碰到了本站,nice。

                                      • 老麦
                                        老麦 6

                                        感谢你的手没控制好,写得如此详细,这样我才读懂了一些。刚开始我以为你手画PPT的线是指受益人群,读第二次才想清楚是指个人。

                                          • 水拍石
                                            水拍石

                                            @ 老麦 前半部分写的太详细,后面有点简略,但难理解的是后半部分,说的不清楚就更难读懂。
                                            作图能力太差,除了PPT也不知道什么软件能画,但PPT不能控制线条路径,画的不理想没有办法修改。缺少必要技能是硬伤。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