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评论1字数 1355阅读模式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语出《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人最大的缺点是总以为自己知道,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从而总想做别人的“老师”。当然这里说的“师”是一个动词,指教授的过程,而不是做名词指老师这种职业。孟子是中国古代仅次于“至圣先师”孔子的第二圣人,被尊称为亚圣,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以至于唐代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至今日,人们更加独立,更加自我,因此“益不事师”。人不事师,导致“聪明”的人更不愿意为师。现今很多人甚至认为“师”的行为是要证实自我,满足自我虚荣。于是在交往中大家将自己的经验及观点深藏心底,只做冠冕堂皇之语。

比如你遭遇了一个学徒理发师,理完后发型像狗啃了一样。同事遇到你不会说你的发型难看,而是说你的发型“真特别”、或说“有个性”。

比如你花大价钱请了装修公司,结果装完了是中外元素混搭,且同时兼具古典与现代风格。朋友去你家不会说你的审美有问题,也不会说你花了冤枉钱;而会说你装修的很豪华,连晾衣架都是进口的。

再比如你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高考失利,要上技校,选了当前最热门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发现你的竞争对手全是一本大学生,找个工作都困难,更别提月薪两三万。但在你选择专业时不相熟的亲友肯定不会告诉你技校学计算机还不如学电焊或机床有钱途,而是会说,哇、这个专业高大上,出来就是高薪层。

好为人师可能真是人的天性,这一点我不怀疑。比如我父亲在我小时候经常给我讲他小时候的生活有多艰苦,从而教我怎么过节俭的生活,现在又开始给我儿子教授。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生活状态完全不同,但父亲依然乐于传授他年轻时的生活经验和心得。我儿子八岁,我外甥六岁,儿子经常给外甥讲他自己编的故事,讲游戏《我的世界》,并且不允许随意打断。此两例可见好为人师从儿童到老年均如此,大致真是天性。

但与孟子所说不同的是无论父亲给我儿子将他的生活经验和道理,还是我儿子给我外甥讲故事,听者都乐在其中,并没有产生讲述者是在证实自我,或满足虚荣的想法。因此就谈不上“好“为人师,更谈不上”患“,简单说为人师并不一定是一种病态心理。

为什么”好为人师“有时是一种病,有时又不是呢?我观察大致是亲疏有别的原因,”亲“为人师则是关心、劝导;而”疏“为人师则是炫耀、虚荣。推而广之,身居高位者为人师是关怀、卑位者为人师则是不自量力;富有者为人师是传道、贫穷者为人师是不自量力。大致源于人亲权利和财富的本性。但问题是上位者、巨富者所给你讲的道就是他擅长的吗?一个官员给你讲编程不如一个码农,一个富翁给你讲养生不如一个赤脚中医。

绝大多数亲权利,亲财富,但却不亲”道“,所以摒弃了真正的道。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句话其实可以重新断句,做”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为“解做以为、认为,”人师“做名词,意为老师;整句解释为,人有一种毛病,习惯于将别人的指教视作他想证明自我的表现。

换个心态看,如果你不将”好为人师“当作炫耀、虚荣,踩踏你自尊的行为看,那么你将无时无刻不有师。你收获的将是学习后的进步喜悦和满足,而不是被利用和践踏后的失落和愤懑。

孔子说”三人行必我有师“,作为孔子再传弟子的孟子却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同为圣人其差万里。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