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

评论字数 2252阅读模式

前段时间接到身在老家发小的电话,说给我寄一箱老家的杏子,于是勾起了满满的家乡味道。

家乡盛产杏,个头大、皮薄、肉厚、口感柔嫩、少纤维、微酸甜,杏味芬芳,且迎着太阳的一面通常鲜红、背面通黄,颜色喜人。离家逾十年,所以对这种味道更加怀念。

不几天就收到了来自家乡的杏,外箱上写着某某农业合作社、邮政惠农项目,感慨家乡农民也与时俱进了,终于用结社的方式增强了议价能力。打开纸箱,里面是一个泡沫箱,更感慨其保鲜技术的于是俱进。虽然包装完美,但很可惜杏还是坏了不少,连叹可惜。因为杏天然就不耐储存,小时候都是现摘了吃的,如果过夜则口感差很多,隔两天基本上就会腐烂。因此对于这箱满载家乡味道的杏在途中损失一部分也理所当然。

有腐烂的就应该马上挑出来,否则会加速其他杏的腐烂速度,这依然是小时候的记忆。于是开始挑选,想着上面一层离外面近,温度高容易损坏,中间的应该好一些。当最上面一层挑完后发现第二层杏个头明显比第一层小,而且都是黄色的,也就是没有晒到阳光的杏。

在家乡每当收获时杏通常会分级,能晒到阳光的杏通常个头较大、色泽鲜艳、阳面鲜红、口感也较好,因此装箱运输到城市零售。而树中间的杏因为缺少光照,所以通身呈黄色,个头较小,口感也较差,这种杏和半生的杏通常会被挑出来制作杏干、杏脯、罐头等。

家乡的味道

我收到的这箱杏中间层就是本应该用于加工的那种,而不是零售的,再往下翻品相更差。

隔日,给发小打电话道谢,他问杏没有坏吧,告诉他途中坏了一些,可惜了。

隔了几天又收到一箱家乡寄来的杏,问发小,说运输损坏卖家补发的。暗叹自己多嘴了,因为不能确定是发小二次买的还是卖家补发的。

打开后发现这箱杏比第一箱品相更差,连最上面的一层都是小个头的,并且烂了一大半。这又勾起了我另一段记忆

家乡位于西北某县,较偏僻,小时候果蔬基本上不流通到外地,只在本地销售。苹果通常是一袋20斤,用透明塑料袋装了论袋卖,因此卖家通常将卖相好的苹果装在外面,并且特意把红色的那面朝外,而中间通常夹杂品相较差的苹果。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这个规律,所以想买好苹果的人就让卖家将两袋里的好苹果挑到一个袋子里高价买走,而剩的品相差的低价处理。

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2000年之后,慢慢的外地客商多起来,集中收购成了主流。刚开始外地客商提供模具,也就是一个塑料环,用以区分苹果的个头,同时兼顾个头和外观,将同档次的分为一类装箱。苹果的分级和装箱由老家人完成,于是一部分聪明的人就开始玩老套路,在箱子中间夹杂低等级苹果,慢慢的其他笨人也学会了这一招。于是几年后客商绝迹,苹果销路出现问题,后来政府站出来替农民分忧,解决办法是客商从外地雇佣分级和装箱工人,按分级后的量结算。很多果农觉得这比以前更省事了,唯一不足是不能夹带低档货,但殊不知他们承担了分选工人的工资和来回的车马费及住宿费。

还有一事,小时候家乡机耕收费较贵(相对于农民收入),且大多数家庭劳动力较充足,所以大多数家庭都养牛。养牛的人多,于是牛的交易就比较频繁。农民间通常只买卖小牛犊,而老牛则通常被贩子收走,送往屠宰场。家乡有个习惯,买小牛犊时要看牙齿和尾巴,认为牙齿好的牛胃口好,能吃就长的快,成年后个头大,因此力气也大,能干活,同时个头大的牛价格通常也会高。牙齿和以后的发育似乎有关联,但关于尾巴的说法我现在依然持怀疑态度,家乡人认为小牛尾巴棕亮、有光泽证明小牛更健康,长大后体型会更大。于是就有一些聪明人想到了好办法,用棕色鞋油刷小牛尾巴,以增加卖相。后来笨人也学会了这一方法,于是大家买牛时都带一块布,擦完后再看颜色。一头牛在集市上尾巴通常被擦湿了晾干,晾干了又擦湿,不知小牛做何想。

还有一事,记忆深刻。九十年代,中国民营企业遍地开花,于是家乡也开始招商引资,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招来了一个意大利投资人,在老家种植蘑菇。蘑菇厂有几十亩大,现在看来规模很小,但对于那时的老家则是一件轰动的事。意大利负责提供技术、销售渠道和垫付货款,老家负责提供土地,厂房和工人。刚开始生意倒也兴隆,种蘑菇需要鸡粪,周围的两个镇子的鸡粪都被收购完了。蘑菇收货后装箱汽运到两百公里外的机场,然后空运到意大利,这成为没有坐过飞机的家乡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种蘑菇过程中意大利资方其实只派了一个人,既负责技术,又负责管理运输。意大利人是带着妻子和孩子来的,这同样让没有见过外国人的老家人颇为稀奇。意大利人给老家带来了商机,解决了就业,大家都很高兴。但有三点不好,一个是意大利人年薪30万,这让大家都不爽,因为那是农民全年收入也就一两千元;另一个是工厂专门给意大利人修了一个洗澡间,但老家人都是用盆洗的,于是大家意见很大;最后一点是意大利人隔三差五要吃烤乳猪,尽管是用自己钱买的小猪,但老家人对这种奢侈的行为同样深恶痛绝。于是在聪明人安排下工人开始记录生产细节,随后聪明人跟着意大利人去意大利考差了一次市场,回国后就告诉意大利人你还是回国去吧,我们这条件太艰苦。意大利人撤资后没有半年蘑菇厂就倒闭了,家乡人少了西洋景,少了茶余饭后谈论的乐子,少了对奢靡行为的憎恶,也痛失了第一次参与国际贸易的机会。

此种关于家乡的记忆不胜枚举,且随着阅历的增加,年龄的增加越来越清晰。家乡人淳朴、懦弱、但又不乏小聪明,这种聪明常常使他们为小利失大利,并且在失去后还不自知。原以为十多年没有回故乡,家乡的人应该与时俱进了,但一箱杏又让我回忆起了那熟悉的味道。

水泥路容易铺、广场容易建、甚至抽水马桶也容易普及,但潜藏在泥土深处气息却不容易改变,或许这就是家乡有别于异乡的原因。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