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普及教育的利和弊

评论7字数 4599阅读模式

今天偶尔在网上看到教育改变人生的文章,说受教育可以改变人生,并且举了大量的例子。但是我并不是很赞同这种简单的说法,因为例子中大多数都是成功人士,而现在受教育已经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力,但成功人士依然凤毛麟角,可见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受教育。绝大多数的人,即使受过良好教育,也是平凡的过完一生,唯一不同的可能是吃水果选5元一尽的苹果还是40元一尽的车厘子而已。

人生真的要改变命运还是得靠关键节点的选择,这才是质的改变,而教育只是量的改变,但绝大多数人一生的学习并不能积累到量变到质变的程度。所以接受普及教育是必须的,但普及教育并不能改变命运,更不能改变一个人的社会阶层,只有在社会中不断积累,学会判断,才能改变人生。

而普及教育更是培养不出改变历史、改变人类命运的英雄式人物,因为他们的思维通常都超越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和认知范围。下面就详细说说我对普及教育的看法。

普及教育改变不了个人命运 更改变不了社会阶层

全民教育被视为文明社会的基石,教育使人摆脱愚昧、具备专业技能,同时也对各种主流价值观产生认同,是将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最有效途径。因此现代社会每个国家都对公民提供十几年的免费教育,而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则至少需要接受20年以上的教育。

当20多年的教育完以后,还要为有限的政府公务员、知名公司基层工作等岗位去竞争,但现实情况决定了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得到这些岗位,因此只能选择次优岗位。次优岗位可能是工厂基层技术人员、政府临时雇员等,而这些岗位显然不符合这些人接受教育的初衷或者说期望。低起点意味着更小的发展空间,而小的发展空间可能就决定着这个人一生的命运已经被定格,当然总有例外,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体制内这些单位,有编制的政府职员和临时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工作,其差异如同军官和士兵的差异一样大。而在企业工作也如此,如果一个人刚大学毕业的5年内进不了世界五百强之类的大公司的话,那么后面基本上就没有进入的机会了;而刚开始5年选择的行业基本上也会成为伴随一个人一生的职业。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最简单途径,也是消除阶层分化的最简单途径”,这句话被现代社会人广泛接受,但是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并没有因为接受教育而改变,或者说成功改变了阶层的人群中绝大多数人不是依赖所接受的教育。公司职员的子女接受二十年教育后很可能还是个公司职员,还在为了养家糊口的薪水而拼命工作,逐渐忘记了读书时的远大理想,最终坚持到退休,重复了父辈的生活。

或者有人会说农民的子女如果不接受教育的话很可能还是农民,但接受教育后起码可以生活在城市,跳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这种情况更多的是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关,而不是只是因为接受教育得原因,如果城市化进程没有推进,那么即使接受了教育社会也提供不了那么多就业岗位,同样要回农村就业。而反过来即使没有接受很多教育,但城市化进程需要的就业岗位比受过教育的人多,依然会吸引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

有人可能会认为农民工进城工资和大学毕业存在差距,但是这绝对是一种误解,目前一线城市理发师、厨师、电工、木工等月工资绝对不会比一般大学毕业生低。同时陶艺、雕刻、乐器制作等手艺人收入可能比职业经理人更高,而且社会地位也不低。同时应该看到目前中国服务业很多小店都是没有接受过太多教育的人投资的,而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则基本上选择了上班,最终的结果是开小店成功的人群将小店变成了公司化运营,而上班优秀的人变成了职业经理人。

因此接受教育是当前社会每个人都必须做的,是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但接受教育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社会阶层,当然特例除外。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是社会阶层,那么只依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有赖于重要人生节点的抉择,而这只能来源于生活的积累。

普及教育导向有片面性

为什么在收入相当的情况下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普遍不愿意做体力劳动和手工艺工作,而且对农民、建筑等工作有排斥心理?这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从我们接受教育的第一天开始就被灌输长大后要成为科学家、宇航员等工作,而从来没有教科书说一个人的理想应该是长大后成为一个农民或泥瓦匠。

但是社会实际情况是既需要科学家、宇航员等工种,也离不开农民和建筑工人等工种,而我们教育的结果就是农民和建筑工人从业人员青黄不接,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人群了,而他们恰好是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试问下如果这一代农民和建筑工人退休后我们这两种工作由谁来做?我们一直说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但在实际的教育中却完全背道而驰。

工作是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从最近几年建筑行业工人的收入水平就可以看出,已经完全超越了刚大学毕业的学生,相信随着建筑工人越来越稀缺,以后建筑工人工资超越绝大多数办公室人员是完全有可能的。这种情况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并不是由社会分工本身决定的,而建筑工人之所以不被年轻人所接受,一部分原因是工作环境较差,而绝大部分原因是城市化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这些人的涌入使得建筑工人供大于求,从而收入较低。而按照目前的教育方式,若干年后码农可能会严重供大于求,那时他们就不再是高大上的职业,收入也将大幅度滑坡。

普及教育占用时间太多

现在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十几年教育中都是普及的教育,而学生一直在为各种考试而焦虑,等真的到了高中毕业,应试结束后可能很多东西都记不起来了。而在社会分工中大多数工种都是需要专业技能的,普及的东西用处并不是很大,比如历史、地理还有其他类似的学科。但我们的教育恰好相反,对于专业技能教育只有大学的四年,而普及的教育却又十几年,换句话说一生工作依赖的专业技能只学了四年,而普及的知识却接受了十几年。

古代的学徒教育和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恰好相反,学徒很小就跟师傅学习专业技能,而社会中应该掌握的普及知识则是穿插着学习的,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出现了很多20岁左右就技艺精湛的专业人才。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在20岁左右还在大学学习,工作后再接受社会教育三五年才能掌握一个行业内的基本技能,基本上已经三十岁了。

教科书式教育是公众盲从

教科书式教育的结果是教育的人都具有相同的共性,而缺少个性。对于一件事情观点会出奇的一致,而少数抱有不同看法的人很难说服他们,即使少数人是对的。

建国初我国秉持了农耕时代传统的人多力量大思想,鼓励生育,当时以马寅初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反对,表示要控制人口,但没有得到认同。到了1983年因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而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每个家庭只生一个。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即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 ,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论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关注,但此后不久,该论文内容就陷入争论:有多个团队声明无法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认为他实验造假。2017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称,韩春雨团队主动申请撤回其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至此韩春雨成了学术造假的代名词,让他成为了过街老鼠。

但喜剧性的是2019年4月4日,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运营的网站bioRxiv发表论文称,普渡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NgAgo的蛋白能切割DNA(脱氧核糖核酸),并可以提高大肠杆菌体内基因同源重组的效率。而在2019年1月,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也在国际期刊《核酸研究》上发文,同样称NgAgo能促进几种细菌体内的基因同源重组,可视为潜在的基因编辑工具。

这两个实验结果证明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剪刀又活过来了,当时没有被重复出来可能有其他没有被发现的原因,而并不能证明在所有情况下韩春雨的实验都无法被重复,也不能确认韩春雨就造假了。但是按照我们受教育的传统思维,不是对的肯定就是错的,所以在不能被重复认可的情况下韩春雨就成了学术造假者。

教科书式教育造就了社会的思维定势,对于大多数时间来说这是好事,因为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容易管理,大家都不容易产生不同观点。但正是因为大家观点一致,所以在遇到需要改变时很少有意见领袖能够提出不同意见,而民众也很难接受不同意见。

布鲁诺提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没有固定的中心,也没有界限,而我们所处的地球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他的日心说触怒了教会,被宗教裁判所判火刑处死,而很少有人知道日心说的三位著名人物、哥白尼、布鲁诺、加利略都是天主教神父。而之所以被烧死,就是因为日心说否定了基督的神性,不符合教会的普及教育,虽然现在来看日心说是绝对正确的。

1994年前后,中美入世谈判最艰难的时刻,美方突然向中方提出:在全世界都实行双休日的今天,中国必须尊重人权,也给中国人双休日,并把这一项作为入世条件之一。这一条件刚一提出国内很多人习惯想,这是不是美国人的新阴谋,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勤劳民族,此前几十年一直是大干快干的节奏,每周休息一天都觉得浪费,现在突然要休息两天,这让中国人很难接受。

但幸运的是中国于1995年5月1日后起开始实行双休日工作制,这说明当时的领导人思维已经和世界接轨,超越了传统思维。这里说的和世界接轨并不是说双休是一种享乐,而是说以当时的生产力来说大家每周工作五天已经足够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多休息的一天可以让大家工作时更加有效率。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目前欧洲已经有政府和企业试行每周休息三天的工作制,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会实现。

普及教育颠覆不了传统

普及教育的内容都是大众认可的,符合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而历史中每当遇到转折时总需要超越当时公众认知的决策来改变,这显然不是普及教育能够满足的。要改变历史就要站来传统观念之外,如果改变的方向是让历史更快的前进,那么就需要超越当时的主流观念而具有更先进的观念。

马云创建阿里巴巴时被成功学大师陈安之当面嘲笑,称他狂妄自大,马云含笑点头应答。当时马云拉不到投资,无奈跑去日本找孙正义,最终孙正义的软银成了阿里巴巴的大股东。陈安之代表了学院派的传统观点,对于新兴的事物总是报怀疑的态度,而孙正义则以超前的眼光抓住了机遇。

小说《三体》中的故事主角罗辑莫名其妙的就被选入面壁计划,从而承担拯救人类的使命,这让其他的面壁者都很费解,而罗辑本人也不知道他自己为什么会被选中。而故事的结尾则是因为罗辑玩世不恭、想象力异常丰富,幽默而富有浪漫情怀、以及拿的起放的下的现实主义心理,使得三体人无法猜测他的真实意图而顺利实施了黑暗森林威慑。而故事中的学者、将军等提出的计划都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有句古语“乱拳打死老师傅”,其实这句话揭示的深层含义是创新才能突破传统,才能超越传统。

普及教育的好处

说了很多普及教育的不足,但我并不反对普及教育,因为对于文明社会来说普及教育有其必要性。

1、普及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利于社会高效化运作。

2、普及教育可以建立共同的文化、认知及价值观,有利于国家的团结稳定。

3、普及教育能够产生大量的优质劳动力,可以为社会再分工提供合格参与者。

4、普及教育可以提高大众道德修养,减少犯罪,使社会更和谐。

5、普及教育对于个人而言多一些谋生的技能,并且具备自学其他技能的基础。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