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应该因地制宜

评论字数 3633阅读模式

环京某县级市,距离北京仅50公里,号称一小时直达首都,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该市多年前就号称可能划入北京,当然这个谣言很可能是地产商为了促销房子而编造出来的,因此在地产大热的那几年想极力打造成北京的后花园。后花园是比较理想的说法,通俗的讲应该是睡城才对,因为后花园的说法里隐含着宜居宜业的内容,但环京的县级市目前为止最多也只能说是宜居。

先简单说说睡城的问题。在一线城市周边建设“卫星城”是目前全球比较流行的都市圈做法,无论在城市承载能力、资源调配还是产业分工上都比较合理。但是环京的县级市目前最多只能称为睡城,离卫星城还很远。

作为睡城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分散北京作为首都的居住压力,人太多需求的房子自然多,房子多了城市承载压力就大,而睡城刚好能分流北京居住的压力。但是近两年北京严控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处于净流出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北京并不希望周边建设大量的睡城来阻碍其控制人口的计划。同时睡城宣称的一小时进京根本不可能,这些都是在不堵车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但现实情况是早晚高峰进出行必然堵车,进京方向只过进京检查站没有半小时都不行。坐高铁或许能够达到通勤的时间要求,但在去高铁站和安检的过程中则要耽搁很多时间,同时高铁通勤的成本也远远大于公交。

睡城的建设目前来看并不是很成功,至少房地产已经不如前两年那么火,也没有人再相信住在睡城居住还能在北京正常上班。建设睡城计划不能实现后应该应该换个思维,那就是建设真正的卫星城,宜居宜业。

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应该因地制宜

但是在产业升级的口号下睡城普遍不愿意招商几十人的小公司进行简单加工,而直接将目标瞄准了中字头或上市企业,投资额都是十亿级,不上亿的项目政府都懒得提。连续很多年这个小城的政府公告中都宣称本年度的招商额度会在百亿级,而2018年初宣称的招商额度更是达到了350亿。通过往年的公告不难看出有些大项目其实已经连续招了很多年,每年都号称当年落地,但一直停留在文件中。

2018年根据官方提供的新闻稿终于有项目落地,并举行了盛大的集中开工奠基仪式,但一年后这些工地只搭建了一圈围墙,基本上都处于停工状态。而所谓的工业园里还有前几年圈的围墙,里面都是荒草丛生,丝毫不见能投产的迹象。

招商引资其实是改革开放后政府工作永恒的话题,而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较好的城市基本上都是招商引资工作做的比较好的城市。对于招商引资刚开始各地政府管理的比较粗放,黑猫白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因此那个时段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诞生较多。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家的环保意识觉醒后将环境污染问题直接归咎于高污染企业,于是关停潮一波接一波的来临。

除开污染本身不说,这些高污染企业对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是做了正面贡献的,错误只是不应该将这种企业建在市区,而应该建在偏远地区,同时加强企业的除污设备建设。一刀切的关停污染企业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损失,对政府来说可能是一种失信行为,因为在招商之初这些企业都是过了当地环评检测的。补偿迁建应该是污染企业和当地政府都比较能接受的方案,但这种方案很少被用到,起码对于小的高污染企业很少用到。

环境问题消灭了高污染企业,而产生升级可能会接着消灭低附加值产业。自从国家提出产业升级后很多地方的招商引资都不再招劳动密集型的简单再加工企业,都将眼光放在了高端制造,物联网,医疗养老等阳光产业。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可能忽略了自身的条件,城市硬件基础建设差,没有好的学校、没有好的意愿、甚至连好的商圈都没有,这样的城市怎么发展互联网或高端制造?

小城市如果说优势的话可能只有包括地价在内的成本优势,但对于高端制造来说地价的影响可能并不大,而最重要的是人才和资本,但这两项都是小城市不具备的。因此小城市的招商引资应该建立在对自身的软硬件条件充分评估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盲目的跟随一线城市追求高端产业,别人能高端不一定自己也能高端。

接着说上面环京小城的招商引资问题,自身除了离京近的区位优势和地价较低的成本优势外还有什么大的优势?作为普通市民来说可能很难发现,如果行政高效也能算一种优势的话那么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这种优势都要比环京小城强。在没有良好的城市配套建设,如医疗、学校、公园等;和良好的人才吸引等软环境配套下就想发展高端产业显然是脱离自身条件能力的。

虽然北京要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但那些被疏解的企业为什么要选择在你这个小城市投资?除了离北京近外还有什么优势?既然没有优势为什么要选择你。

雄安新区作为仅次于深圳的国家级新区,其城市建设、教育医疗配套建设、人才激励政策、入园优惠政策等都在三五年内落地,况且雄安新区离北京也不远,面对这样的新区其他环京小城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

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在一个渔村基础上发展成现在的一线城市,上海浦东在一块白地上发展成中国的金融中心,除了区位优势他们更多的是依靠创业政策的软性吸引力。这一点环京小城和他们有共同之处,如果说这样的目标太高远的话,那么昆山、萧山、甚至是嘉兴、东莞等城市的发展模式都是环京小城应该学习的。

北京积聚了大量的创新性公司,但这些公司起初可能很小,他们只在北京进行研发,而将生产放在天津、南京、杭州、宁波、郑州、武汉、长沙等地,为什么环京小城不能建一个产业园或开发区专门对接这种公司。建设好厂房、研发、人才公寓等配套基础设施,租赁给创新性公司前期测试和小批量生产所用,培养若干年后总会有成长起来的公司,难道都会外迁?只要一百家里成长并留住三五家,那么每年持续招商,在新企业的不断成长下,总会发展成一个优势产业集群。温州的皮鞋、泉州的服装、顺德的小家电等产业集群都是这么来的。

产业集聚现象早被很多城市和国家所验证,如果能配套创新性公司的前期研发和制造的话很能会诞生一个新的创新之城。创新型企业虽然个体很小,但数量的庞大足够弥补个体弱小的缺陷。况且创新型公司都是高成长的,虽然成功存活的概率可能比传统制造要低很多,但是一旦成功存活则其成长速度是传统行业无法比拟的。

除了创新性制造外现代化农业也是一个方向,为什么京津的蔬菜多是山东种植的,而环京城市近水楼台却不能得月呢?不要说离北京天津近成本高,不适合发展农业,北京的小汤山和大兴都能发展农业,为什么环京小城不可以,难道成本会比北京的郊区更高?

改革开放之初,很多内地小城为了招商引资可能会派相关工作人员常驻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在目标产业聚集区挨家拜访企业主,寻求投资意向。这种模式和现在企业销售部门差不多,广泛撒网,总会遇到入网之鱼。现在社会变迁,内地城市在成本上的优势可能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么明显,吸引力有所下降,但政府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上的下降则要比成本优势的下降更为明显。

如果环境小城在招商引资上能够像企业一样去北京的写字楼里“扫楼”,自己主动上门介绍自己,就不相信招不到企业。如果“扫楼”的工作量太大,不适合政府来干,那么在相关的行业展会上租赁展位推广自己的工业区总可以吧。

招来一百家小企业,每家都正常生产,产额再小也比招来一家500强圈一块地等着地皮升值强,况且为了招来大企业政府给予的优惠可能超过大家的想象,土地基本白送还可能要补贴现金。

远的不说,就说2018年刚爆发危机的银隆,全国各地大建产业园,但很多产业园只生产了一年就停产了,甚至还没有开始生产,而产业园里的生产设备可能还是当地政府担保贷款购买的。银隆的危机导致了当地政府没有收到一分钱利税,还可能因此背上担保债务,而作为工业园最有价值的资产——土地,如果地方政府没有处理好合同条款,可能还会优先用来抵偿供应商欠款。

产业升级是要淘汰落后产能,但不是淘汰落后产业,而且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落后产业,只要有需求的产业都是合理的。做笤帚垃圾桶等生活日用品的产业是不是很低端,这种产业能淘汰吗?如果能全自动化产线生产这些日用品,产值做到几十个亿,是不是也很高大上?处理厨房垃圾是不是很低端?但做成规模了将厨房垃圾制造成有机肥料就是创新性高科技产业。

环京小城总将眼光盯着北京外迁的大型企业,但很多年过去了这些企业的投资意向还在座谈中,或者只在圈地的围墙里,至于投资资金落地了多少则从来没有详细数据。为什么这么乐于制造光鲜的数据,一年重复一年的自我催眠,而不去脚踏实地的招揽一批小企业呢?

中国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南方城市城乡差异很小,长三角和珠三角很多现成,甚至是乡镇都很发达;而北方城市和农村则泾渭分明,一线大都市和全球其他大都市没有任何区别,而临近的农村则像少发展了20年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个人觉得可能是南方私营小企业比较多,而这些小企业比较分散,渗透进了乡镇,而北方多为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多集中在城市。

很有意思的是到了现在的2019年,距离改革开放过去了四十年,这种现象依然明显存在,而环京的小城在招商引资时依然不重视中小企业,很让人费解。


以上内容限于本人知识有限,网上能够收集的资料数据也有限,因此分析比较感性,也可能比较理想化。如有重大谬误请指出,如伤害了某些机构或单位的感情请联系删除。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 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