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碑刻艺术博物馆,也是收藏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石刻艺术殿堂。馆藏文物超过 1.1 万件,涵盖从汉代至今 2000 余年的碑刻、墓志、石刻造像等。而“碑林”这个名称则来源于明代赵涵的《石墨镌华》,形容碑刻如林,清代对碑林进行了多次重要的整修与扩充,使其规模进一步发展。
现在的碑林即古代的孔庙旧址,而之所以收集这么多碑刻,是因为古代缺乏书籍,将碑刻收集在一起,读书人可以时刻去观摩拓印。
比如,碑林藏有唐代《开成石经》,包含《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12 种儒家经典。清代又补刻《孟子》17 石,合称 “十三经”,进一步完善了儒家经典体系。碑刻涵盖“四书五经” ,而这就是古代文人的教科书。
现在碑林外面的街道依然是围绕碑刻主题的商业街,而最主要的是碑刻拓片。我缺少知识,更没有文化,所以盲猜购买拓片的人大多可能是书法爱好者,因为想看古籍内容本身现在已经很容易买到相关书籍了。
除了石刻外,碑林新馆也极具建筑艺术,听说是韩国人设计的,我看的比较粗略,也没有看到具体的设计者信息。但这个新馆结构和光影处理的很好,同时也采用了大量的自然光传导技术来照明,尽管从节能的角度来看并不见得能省多少钱,但三层展馆都能用自然光照明,设计上还是很复杂的,因为这关涉建筑结构。
大厅顶部是透光的,中间的白框中有“碑林”二字。
后门进来的剪影效果很强。
展厅的题名墙也设计的很有艺术气息。
过道是挑空设计,但两层为一组,错落布局。
除了碑刻外,还有少量书法。
馆藏除了碑刻和书法外,还有一个馆专门陈列了石雕文物,从汉代到清代,时光感满满。
名为《石兽》的石雕,因为专家也分不清这到底是什么兽,所以只能名为《石兽》。据鉴定这是汉代早期的雕刻作品,应该是佛教传到中国以前的,因为佛教传入后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雕刻艺术的发展。
这一件也很古朴,没有记住名称和时代。
上面的石狮和石虎都透着古朴气息。
这对石狮一公一母,造型相比于上面的两个就复杂了很多。
北周和北朝的蹲狮雕像就更加精致了,形态也更加优美。
这组唐代的石雕就精致很多,其中这尊石犀重达20多吨,且犀牛并非中国所有的动物,可见当时文化的交流已经很兴盛。
这款唐代石灯为九层叠置,现存七层,是国内现存最为完好精美的唐代石灯。这种石灯常用于佛寺殿堂正前方,慧炬长明,借以表达佛的无穷智慧和法力。
石雕艺术发展到清代已经更加精美了。
石雕展馆里有一点墓葬展,为隋唐时期的。
李静训(600—608 年),字小孩。曾祖父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李贤,祖父李崇为隋朝开国名将,父亲李敏是隋朝左光禄大夫。外祖母是北周宣帝皇后、隋文帝杨坚长女杨丽华,母亲宇文娥英是北周公主。 李静训自幼被外祖母杨丽华接入宫中抚养,备受宠爱,却在 9 岁时于汾源宫(今山西宁武县)因病夭折。因为杨皇太后对外孙女的病逝倍感伤心,因此棺盖背面瓦脊上刻有 “开者即死”四字,是为震慑盗墓者而设的诅咒铭文,这种铭文在古代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也正因如此,墓葬千年来未遭盗扰,随葬品保存完好。
唐李寿龟形墓志是唐代国宝级文物,外形为兽首龟形,以龟甲为志盖,龟身腹部刻有铭文。这种形制在我国古代墓志中极为罕见,是研究唐代丧葬制度、书法艺术以及龟崇拜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西安碑林博物馆确实太大了,馆藏刻碑太多了,我逛了三个小时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看。同时因为没有文化,所以很多碑刻内容和书法艺术都看不懂,要不这些被问能够连续看好多天。
如果是真正的书法爱好者,碑林博物馆可以常住。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3F
上次去西安没有去碑林,挺可惜~
B1
@ 拾风 你们是全家出行,估计小孩对碑林这种景点兴趣不会太大,以后找机会再去。
2F
早年去过两次。但一张照片也没留下。
在西安生活就是好啊,文化、古迹浸淫。
B1
@ S 有空重游,文化、古迹确实比丰富,对你们这种有文化的人还是很友好。
B2
@ 水拍石 唉,身不由己。再回怕是要等退休了。
B3
@ S 这就有点夸张了,有个小长假就能逛一圈,至于说的那么遥远吗?
B4
@ 水拍石 小长假忙的一笔啊,老的小的都要我操心,哪有空独自一人跑西北?
B5
@ S 等孩子再大点,他们喜欢自己玩的时候,你喊都喊不动,有你自己玩的时候。
B6
@ 水拍石 所以要等退休了啊!
1F
石刻这么好,石刻师傅的字如何?
唐石虎,让我想起普京的侧脸。
B1
@ acevs 不懂石刻的流程,但我猜想石刻师傅应该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