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软件工程师比硬件工程师收入高

评论5字数 2752阅读模式

今年刻意的增多了和不同领域的朋友沟通,仅是为了了解经济不景时各领域的受影响情况,得出的结论很简单。软件行业普遍比硬件行业受影响小,而软件工程师的收入也普遍比硬件工程师高。

以北京为例,30岁左右,工作5年以上的硬件工程师薪资多在一万多元每月,而软件工程师大多在二两多,如果在“大厂”则很容易上四万。对于硬件工程师来说,一个公司大多数硬件工程师薪资上四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软件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会有如此大的收入差距?很多人认为是硬件起步较早,社会上积累了大量的硬件工程师,所以硬件工程师过剩,而软件行业起步较晚,优质工程师较稀缺,所以工资较高。对于这一说法我并不认同,十年前或许如此,但现在显然不是,高考扩招后计算机软件成了最热门的专业,每个高校都开设相关专业,现在软件工程师已经供大于求。

为什么软件工程师工资依然大幅高于硬件工程师?我认为这不是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产品属性和两个工种的职业寿命决定的。

产品属性

从产品属性看,软件产品基本上都按使用时间收费,比如按月收费,用的越久付的费越多,因此越是优秀的软件产品越容易赚钱,这更容易让软件行业向头部集中,形成大厂。

而硬件基本上都是一次付费,终生使用,直到产品报废或因“厌旧”被淘汰。在这种规则下就导致硬件越精良,其换代周期也越长,从而导致单位时间内销售量越少,头部企业很难规模成长。这也是为什么硬件行业很多性能够用(相比于精品而言),但价格低廉的便宜货有大量市场的原因;甚至是质量勉强能用,但价格极其低廉的产品拥有更大市场。

这两种产品属性导致软件行业有很强的马太效应,大的企业越来越大,而小的越来越快得被淘汰。但硬件行业刚好相反,规模最大的通常都是那些性能够用的,而不是技术最领先的头部企业。如果头部企业要保证市场占有率,那么也只能推出质量一般的产品,这些产品就不需要太多的新技术加持。这种市场属性导致硬件行业从创新上的收益完全不能和软件相提并论,这就导致硬件行业普遍较穷,硬件从业者收入自然就低。

而对于技术含量更低的制造业就不用说了,我在深圳看到,很多公司已经不怎么招普通工人了,如果有订单则临时从劳务公司调人,做完订单马上解除雇佣,可见成本压力有多大,收益有多低。

市场自天生以来就是会自我调节的,软件行业利润高,硬件行业利润低,市场规则下必然调节两者的利润差距。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倾向,并且越来越明显,那就是所有产品都向智能化、互联化发展,从产业的角度看就是“物联网”,万物皆互联。为什么万物都要互联,冰箱要联网,洗衣机要联网,空调也要联网?表面上看是为了增加使用的便利性,提供更符合“人性”的机器,但从市场角度看,则是硬件产业向软件产业的渗透。硬件行业不赚钱,所以他们就让硬件具备软件属性,这样打包卖给消费者后就能持续收费,而不是一次收费。

软件和硬件的不同付费方式展开说是个大话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从业者得职业寿命

劳动力本身是一种生产要素,这种要素的价格由市场决定。造成各种劳动力价格差异的原因有两点,一种是稀缺性,另一种则是这种要素的收益持续时间。下面我专门说下每种劳动力的持续收益时间问题。

按收益时间给劳动力分类,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一个是劳动力收益的时间长短,另一个是劳动力收益高低的前后顺序。按时间长短来看,有些劳动力收益是终身的,比如医生、律师、学者等,他们的技能可以伴随他们一生;而有些劳动力的收益确是有时效性的,比如运动员、靠脸吃饭的演员,都只能吃青春饭,职业生涯很短暂。按收益高低的前后顺序来看,有些职业收入先高后低,比如运动员、演员,年轻时很赚钱,等退役后只能从事“幕后”工作,收入严重退步;另一种职业是收入先低后高,比如医生,博士毕业时差不多27岁到30岁,还要当实习医生,临床医生,再到主治医师,直到35岁以上当了副主任医师才开始吃香,此后收益越来越高。

同一水平,每种分工整个职业生命里获得的总收入大致相当,所以不同时期的差异越大就预示着下一个周期的收益察觉也越大,当然是反向的大。

用上面两种维度来划分,软件工程师属于职业寿命短、收入先高后低的类型,因此职业的黄金年龄普遍收入较高,而35岁以上可能就走下坡路,到40岁以上就更有危机。而硬件工程师在整个职业生命中收入较平均,且经验的积累很重要,因此职业生命较长,因此相对于年轻软件工程师的收入来看也低一大截。

为什么没有看到大龄硬件工程师比软件工程师收入高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白痴问题,现在根本就看不到“大龄”软件工程师,最早进入软件行业的工程师现在也基本上在50岁以下,再早的和大熊猫一样珍惜,靠其身份就能赚钱,用不着出卖劳动力。我国普通软件工程师目前已经供大于求,稀缺的只是高端软件工程师,随着新人的进一步增多,用不了几年35岁门槛就会更明显,不仅大厂会这样,小公司也会跟进。所以等目前的35-40岁年龄段软件工程师进入50岁后,大家就会看到准确的软件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职业生命的完整收入曲线。

结语

市场一直在默默地调节各种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最终会达到各工种整个职业生命收入的平衡,当然这是对相同技能等级和相同稀缺度的劳动力来说的。目前看35-40岁的软件工程师虽然收入可能面临下降压力,但依然高于同龄的硬件工程师,这主要是因为这个年龄段得软件工程师相对于硬件工程师来说还是比较稀缺。等再过5年左右,新一代的软件工程师成长起来,能够承担中层管理工作,那么这一代的“40岁”中层稀缺性就会大大降低。

每个人都想自己的职业能够永远处于高收入领域,但市场却会自动调节各工种的收入到平衡状态,因此不存在永远的高收入工种。从时间看,每个工种的收入高低波动可能也就10-15年时间,这个时间足够市场调节新一代劳动力的产生了。所以,在进入大学前选择当前最热门的专业,很可能等到自己遇到35岁门槛时整个行业风向就开始变化,而这时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危机感。

面对年轻时收入高,随着年龄增大收入降低的工种,其实应该在年轻时学会理财,让收入积累并增值,以保证年龄增大时生活质量不下降。这一点很多演员和运动员都做的很好,但就我认识的人群而言,软件工程师这种和演员及运动员有高速相似职业生命收入曲线的群体却很少有人注重理财。收入高时大手花钱,基本月光,等收入降低时则要面临严重的挫败感。


脑洞大开

说起软件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的收入话题,我突然想到其实不同分工的劳动力也可以看作软件和硬件。比如医生、律师、教授等靠脑力劳动的可以看做是软件,而运动员等靠体力的工种可以看作硬件,劳动力收入和目前的软件及硬件行业很相似。脑力劳动者普遍具有稳定持续收入,就像软件按时间付费一样;而体力劳动者则和目前的硬件行业差不多,收入按购买次数付费,中间没有连续收入。

当然这一类比还比较牵强,等以后我慢慢想,想通了再写一篇博客。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