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清朝历史一直停留在教科书和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等小说记录中,而这些记载大多都是对明末清初清王朝的建立及鼎盛时期的记录,而对于自道光之后的衰退则记录较少。或许教科书中有相关的描述,但一则在初高中时对历史的兴趣不够浓,所以学的不是很认真,二则教科书受篇幅所限记录并不详细,所以对清末的历史记忆比较模糊。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历史的兴趣也逐渐浓厚起来,近日翻阅了网上关于八国联军进京始末的历史资料,但都比较零散,觉得有必要整理下,方便后面阅读,也方便同样感兴趣的其他人阅读,因此便有了这篇文章。文章是对网上资源的整理,并不是本人创作,图片全部是转载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同时由于本片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这些内容都是经过很多人多次整理加工的,并非官方的正史,因此可能存在谬误或不严谨之处,如有错误请留言,查实后我会修改。
一、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1、列强方面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强便开始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而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而他们的根本目的是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侵略中国,完成称霸世界的梦想。
2、清政府方面
1898年,光绪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变法维新,因与保守派对立而失败。慈禧镇压维新运动,软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各国同情维新派,协助康有为、梁启超逃离中国,而慈禧欲废黜光绪帝,但因遭各国反对而不敢付诸行动,令她怀恨在心。加上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纷纷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也增长了慈禧的仇外情绪。除此以外,清政府自身的腐败无能与国力衰微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列强意欲吞并的野心。
3、义和团方面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又称“团匪”,为山东省学习武术的团民组织,为山东巡抚毓贤利用来抗衡教会,威吓教民脱离教会之用。后由外国所迫,派袁世凯到山东取缔,团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当时,慈禧信任闭塞愚昧的守旧大臣,竟听信毓贤之言,相信团民能“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怂恿慈禧借助义和团排外。慈禧太后派军机大臣刚毅往涿州视察,但刚毅竟向慈禧奏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因此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进入北京城内勤皇。团民则沿途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进天津租界。
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最终未获回应。此事为日后各国派兵进京埋下祸端。
二、八国联军侵华导火索
因为义和团在京津直隶地区屠杀洋人,情势越演越烈,1900年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使馆被义和团围攻。
1900年6月20日,清军和义和团包围了北京城内奥匈帝国、比利时、英国、法兰西、意大利、德国、日本、荷兰、俄罗斯、西班牙和美国公使馆及北堂(西什库天主堂),包围了其中的工作人员、天主教徒、士兵等。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杀。
6月21日,慈禧颁布《诏书》向西方十一国(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匈牙利)宣战,悬赏捕杀洋人,规定“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
6月26日,英国海军中将爱德华·霍巴特·西摩尔统领2,000多名水兵和海军陆战队试图解围,联军在廊坊遭遇清军和义和团的阻击,清军统帅聂士成率兵与义和团共同抵抗联军,取得廊坊大捷(廊坊狙击战)。
7月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日本帝国(日)、奥匈帝国(奥)、意大利王国(意)组成了规模更大的侵略联军,史称八国联军。总计20000多人,其中日军8000多,俄军4000多,英军3000多,美军2000多,德军2000人(当时在上海),法军800多,奥军58人,意军53人。
三、八国联军入侵天津
7月16日联军进攻大沽,清军守将罗荣光不幸中弹牺牲,大沽炮台失守。随后八国联军兵分两路向天津城内进攻,清军2万人殊死抵抗,外加义和团拳民的反击,可联军仅耗时一天半就占领天津。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在天津一番搜刮,然后准备进攻北京。
四、最早的汉奸“华勇团”
汉奸这次词的由来现在无法考证,但我认为是从华勇团来比较有说服力,因为这个词更像是清政府对华勇团的专属称呼,此前的历史中没有更合适的场景来创造这个词。
1898年11月,从香港招募译员、号手等专业军士后,英国陆军部就开始在威海卫正式组建华勇营。
带兵英官评论他们“坚忍、耐心、聪明”,是“十分优秀的行军者和挑夫”,能“吃很少而走很远”。所有士兵签约三年,同意可被派往全球任何地方执行任务。士兵们每天训练达四、五个小时,军事素质迅速提升,尤其六百码射击成绩十分优秀。
《泰晤士报》在1901年的一篇评论中说:“无论将来如何,谈及华勇营的积极战斗精神时,他们当然会拥有勇敢无畏的口碑。”由此可见华勇团的作战勇猛受到了英国的肯定,而作战的对象则是清政府。
五、八国联军进攻北京
8月4日,八国联军开始从天津向北京进发。此时北京城有守兵15万,还有30多万刀枪不入的义和团。
5日,日军在北仓打败董福祥和荣禄率领的清军;6日,联军在杨村又打败了马玉昆和宋庆。
董福祥、荣禄、宋庆分别是武卫后军、中军、左军的总统,加上7月已经在天津壮烈牺牲的武卫前军总统聂士成,武卫五军已被联军战败其四,唯一幸免的是共倡东南互保、一心对付义和团,自始至终远离八国联军之役的武卫右军总统、时任山东巡抚——袁世凯。
12日,联军到达距北京14英里的通州。最初出兵时,他们大概2万人,但这时还有战斗力的可能并不超过1万人。这当然不是因为被清军和义和团联手打掉了一半,而是因为联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中暑了、累了、掉队了等非战斗减员。
当时联军的统领分别是:
日军:山口素臣;
俄军:尼古拉·连纳维奇;
英军:阿尔弗雷德·盖斯利;
美军:阿德纳·查菲;
法军:亨利·弗雷。
英、美、日统帅想在13日就攻打北京,但俄军统帅说他需要多一天准备,于是联军安排用13日这一天勘察、休整。
13日夜,联军推进到距离城墙大约5英里的位置时,已能听到城内重炮和机枪的声音。俄、日、美、英展开竞赛,都想率先解救被困人员:俄军攻打最北的东直门,日军攻打齐化门(朝阳门),美军攻打东便门,英军攻打最南的沙窝门(广渠门)。法军仿佛被安排了看戏,没怎么出兵的三国就更不用说了(奥地利、意大利、德国三国虽然参加了联盟,但没有怎么出兵)。
本来从地理位置讲,美军的机会是最好的,但他们并没能成为最终的救星——当14日早晨他们到达东便门时,却发现有情况,于是向南移动了200码。
原来,凌晨3点钟的时候,有一支俄军竟然来东便门抢功了,在门外杀死30名中国士兵,用大炮在门上炸出一个洞。进入城门后,他们在内外门之间的天井内陷入激烈交火,26名俄军阵亡,102人受伤,虽有幸存者,也已经被困数小时了。
14日联军进攻皇城,此时官军逃亡,义和团如鸟兽散。
这时,美军号兵卡尔文·P. 蒂图斯请缨翻越30英尺高的墙,其他美军跟随他,并使用云梯,第九步兵队在早上11:03在外城城墙升起美国国旗。美军一边在墙头和清军交火,一边爬下墙,进军使馆区。
因为皇城城墙较高,而且有甘军驻守,八国联军不好进攻,于是组建了由北京市民组成的搬梯子大队,帮助联军翻入皇城。
与此同时,日军遭遇坚决抵抗,用炮火轰门,最后也阵亡约100人。
而最顺利的是英军,他们中午到北京,下午2时许攻入沙窝门,没有受到抵抗。他们注意到最易进入使馆区的入口竟然是——内城城墙下的一条排水管。于是他们不顾排水管的淤泥进入使馆区,见到了被围的人群,成为了最早到达的救军。围攻使馆区的清军见状打了几枪,打伤了一个比利时女人后逃走。当时是下午2:30。英军有一人死于中暑,但这却是他们全天唯一的伤亡。
英军在北京向导的带领下由沙窝门下水道进入皇城,进城后他们吓了一跳,两岸站满了中国人,但这些都是围观的,没有对他们造成任何伤害。
大约下午4:30,在1人阵亡、9人受伤、1人在翻墙时跌落受重伤后,美军也通过排水管到达使馆区。就在这9个伤兵里,有一人后来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取得了海军陆战队最高的少将军衔,他叫斯梅德利·巴特勒。
随着清军逐渐放弃抵抗,俄、日、法军也进入北京,清军对使馆区的包围结束了。
1900年北京被很多城门的高墙包围,14日早晨外国军队的位置在地图上标明。日、俄、英军通过城门杀入城中,美军翻墙。
可悲的是15万官军加30万义和团守卫的京城不到5小时就被2万联军攻破了。14日皇城就被攻破,北京城自此陷入了联军掌握之中。
但是,联军的使命并没有结束,他们还想解北堂之围。而当时,以董福祥率领的甘肃穆斯林军为主的清军仍然占据内城的部分城墙和紫禁城。甘军就是因为作战勇敢才被清政府用于保卫皇城的,被描述为“勇者中最勇敢的,狂热者中最狂热的:这也是为什么皇帝城市的防御会被托付给他们。”虽然董福祥当初是反清起家、被左宗棠招抚才进入政府编制的,但这都不重要了。清政府有向列强开战的勇气,甘军的存在功不可没。
这时,甘军偶尔还向外国军队打几枪。在俄军和法军帮助下,美军在统帅查菲命令下用大炮炸出一条路进入皇城,到紫禁城城门暂停。当日,美军7人阵亡,29人受伤,阵亡者之一为生于爱尔兰的54岁的著名炮兵亨利·约瑟夫·莱利将军。
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早已在美军撞击紫禁城城墙前几个小时于15日清晨逃离北京。慈禧太后着农妇装扮,与清朝皇室在三辆木制手推车帮助下逃往山西省,清政府称之为“西巡”;她的亲信荣禄、庆亲王奕劻等留在北京与外国人谈判。
而甘军则在正阳门与英军激战,包括马福禄将军及其堂兄弟四人在内共计一百人阵亡,而马福祥将军及马福禄部下马福兴等则率所部甘军护送慈禧太后逃亡;马海晏将军在护送朝廷最终到达西安后因劳累而死,由其子马麒接手职位。
讽刺的是,马海晏也和董福祥一样是反清起家的。
16日,联军开始解北堂之围。日军一早就最先到达了,但因为语言不通,没法和被围者交流,直到不久后法军也到达了。
当天,各国司令官“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先前,义和团已经因为盲目排外而大量破坏天主教堂,到处放火;清军和义和团在包围使馆区和北堂时,也重创了附近地区,荒废的街道上散乱着未被埋葬的尸体。这下,北京又陷入新一轮的洗劫。连美国记者都说对北京的占领成为了“自从皮萨罗以来最大的劫掠性远征”。而每一国都指控其他国家劫掠更厉害。传教士卢埃拉·迈纳说:“俄军士兵行为恶劣,法军比他们好不到哪里去,日军则毫无慈悲地掠夺和放火”。相比之下,英、美两军比较“守序邪恶”,但也仅此而已:英军在自己的公使馆除星期天外每个下午举办“劫掠拍卖”,然后在军中分发所得款项;查菲将军下令禁止劫掠,但据一位美国牧师所说:“我们反对(劫掠)的规则是完全无效的”。
再次期间八国联军一把火烧掉端亲王府和庄亲王府,其中,位于西四北太平仓胡同的庄亲王府被烧得精光, 1700余人葬身火场。
曾被围困的市民和传教士在解围后,因熟悉北京,在这次劫掠中也收益颇丰,如天主教主教樊国梁和美国公理会教友梅威良。相比之下,这二位有一些正当的理由,他们有数百名饥饿的中国天主教徒要照顾,他们需要提供衣食。以樊国梁为首的教士们发出“布告”容许天主教徒在18日教堂解围后八天之内抢夺生活必需品,规定抢夺不满白银50两的,不用上缴;超过50两的,应负责偿还,或交教堂处理。樊国梁在《纽约时报》发表声明,否认下令抢劫,而是因为当时无店有人,无法购买生活必需品,才自行搬走,但他下令要登记拿走多少,事后依记录付了款。
当然,如果劫掠超过了对生活的必需,就毫无道理可言了,更何况还闹出了人命:据马克·吐温撰文揭露,梅威良在美国第六骑兵团陪同下在北京周边地区搜寻拳民,处死了疑似义和团分子;《纽约太阳报》在12月24日报道中引用梅威良的话,说天主教除了收取赔偿金以弥补他们的损失外,还要求以命抵命,用人头换人头;在任丘,有680名天主教徒被杀,所以他们要求680条人命相抵。仅在中国未设一兵一卒的通州一地,就有573名中上层妇女因不堪忍受联军士兵污辱,愤而自尽。
当时在北京的中国人也参与到劫掠中,并建立市场出售他们的“战利品”。
17日,联军代表见面达成共识,宣称“恢复和平最好也是唯一的希望在于粉碎武装抵抗”,这当然是针对义和团等反抗势力的。八国联军分区占领北京。
27日,因为德、意、奥军抵达、法军大规模增兵,联军人数大增,此时联军总数达4万以上。
联军穿越紫禁城,象征性地展示他们完全控制北京;对清政府来说,这破坏了外国人与多数中国人不能进入紫禁城的规矩,但由于联军以摧毁紫禁城相要挟,清政府在得到联军不占领紫禁城的承诺后也无计可施。
法、德等派军去北京郊区俘杀他们怀疑的义和团分子,有很多人被不问青红皂白地杀害。美国的查菲将军说:“可以肯定地说,北京陷落后,每杀死一个真正的义和团,田间就有50个无害的苦力和劳工还包括少数妇女和儿童被杀。”
德俄两军因为野蛮凶悍、军纪较差,反衬得一定程度上“守序邪恶”的美日军队被认为“严守纪律,不扰居民”。当时为了避免危害,北京满大街居民都挂上自制的日本国旗及“Belong Japan(日本所有)”的标语。
当初攻打北京时,八国联军自称是为了解救同胞;然而,达成这一目的后,他们也就露出了本相。
《拳事杂记》记载:“联军尝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贱老少,尽驱诸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其胡同西头,当径设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东头为出入之路,使人监管,任联军人等入内游玩,随意奸宿。”
清代唯一一位旗人状元、同治皇后的父亲、慈禧的亲家、户部尚书崇绮的妻、妾、女、媳被拘押到天坛,沦爲官妓,遭到八国联军数十人轮奸,20多天后,崇绮的女儿和妻子不堪欺负而他杀。直隶总督裕禄的七个女儿被联军抓到后,异常送到天坛,成爲八国联军奸污的对象。
俄国更趁机出兵入侵满洲,又一次制造惨案。
作为议和的条件,支持义和团的大臣毓贤、赵舒翘、庄亲王载勋等被清政府处决,端郡王载漪和他差点被立为新君的儿子溥儁及弟弟辅国公载澜流放新疆,而当初因认为义和团是迷信、反对开启战端而被处决的“庚子被祸五大臣”则得到平反、追复。9月,清廷发布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并要求列强“助剿”,就这样消灭了义和团。
其实八国联军还点名要清政府杀一个人,董福祥。董福祥和义和团合作愉快,在打败了西摩尔的廊坊阻击战中,董福祥就有份;在围攻使馆区的战斗中,荣禄已经奉慈禧太后之命放松进攻甚至给使馆区送瓜果了,董福祥却仍然很拼命;先前6月日本书记生杉山彬被残忍杀害,更是董福祥和义和团一起造成的;死守北京对抗八国联军,更是董福祥所为。当初北京失守后,董福祥就组织残部追上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要他挂帅继续抵抗联军。于是,他被八国联军指控为“首凶”;既然其他涉事大臣都死了,他这个“首凶”更必须死。
但是,连董福祥自己都知道,就算八国联军呼声再高,铡刀也落不到自己头上。慈禧太后念他勤王护驾有功回护他只是一部分原因,更实在的原因是:他有军队。李鸿章就说:“他控制西陲军很久,恐怕要激起回变,应当缓图之。”
权臣的一个标志是皇帝无法判其死刑,董福祥显然不是权臣,却达到了这一标准。
清政府为此一方面在发布上谕点名诛杀主战大臣时不将董福祥列入,一方面向八国联军找不杀董福祥的理由,面子工程当然要做,下谕对董福祥革职留任,命其率亲军数营骑马回甘肃要地防御以观后效。等董福祥离开西安前往固原,列强还是不满意,于是董福祥被即行革职,永不录用;所部甘军被裁并。“西巡”期间,甘军的马福祥部也在改编后直属清政府。甘军自此瓦解。董福祥非常不满,一度计划自行招募军队赴山西继续战斗,慈禧只得令光绪帝赐其手书“他日闻鼙鼓思将帅,舍尔其谁属哉”,要求他守时待变,以图再举,董福祥才同意回乡隐居,直至1908年去世,遗嘱将全部积蓄四十万两白银上缴国库,充实军饷。清政府迫于外国压力,未为其举行仪式,也没有赐予谥号,仅在其家乡竖立“董少保故里碑”一座。
不只是甘军及武卫后军,遭到重创的前军和中军也被解散,武卫军只剩下宋庆的左军和袁世凯的右军。
在北京菜市口刑场被侵略军斩首的清政府高官有礼部尚书启秀和刑部左侍郎徐承煜。
刚占领北京联军就和家属在北京肆无忌惮的游玩,可见中国的老百姓还真的很善良。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清廷竟然给八国联军用两台大轿送去了写有“万国咸喜“”祝效华封”的锦旗。
大清官员将锦旗挂在八国联军总部门口,双膝跪倒磕头,旗上写着“万国咸喜”,意思就是世界共享大和谐。
“祝效华封”,语出《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 尧曰:‘辞。’‘使圣人富。’ 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 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 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这段的意思是说,华人和封人祝尧帝长寿、富贵、多男,但尧帝都不接受,因为尧帝是大德之人,而长寿、富贵、多男不利于养德。因此,“祝效华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表示祝贺,祝多寿多福多男,二是被祝福者接受祝福就是俗人,不接受才是圣人。
这两面锦旗上的八个字连在一起,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八国联军各位爷,祝你们长命百岁,走好运,多生儿子,你们消消气,别打了,咱们还是一起创建个和谐世界吧!话外音:送你们两面锦旗,你们接了就是俗人,不接才是圣人。瞧瞧,都这个时候了,大清官员还有心道茬儿玩文字游戏呢。
这么深奥的含义八国联军肯定是不明白,不过大清官员一个个那幅真诚的样子,八国联军一定是明白了。大清官员们把锦旗挂到八国联军总部门口,领头的官员为了更加深刻地表达诚意,干脆跪在地上,给八国联军代表“咣咣”磕了几个响头,八国联军代表顿时心里舒坦起来,中国人就是好征服啊。
六、慈禧西逃
北京城之所以沦陷的这么快,和慈禧西逃有很大的关系,而当时的政府将这叫西巡。
8月15日清晨、在八国联军撞破皇城前几小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离北京。慈禧太后着农妇装扮,与清朝皇室在三辆木制手推车帮助下逃往山西省,清政府称之为“西巡”;她的亲信荣禄、庆亲王奕劻等留在北京与外国人谈判。
西逃前慈禧做了三个安排:
第一,把本人装扮成农妇的样子,把光绪装扮成普通书生的样子,一向雍容华贵的慈禧此时竟遗忘了梳头遗忘了戴簪子;
第二,下令光绪帝的妃子们暂时留京看守后宫,带上是负担,担心不能顺利逃脱;
第三,把珍妃沉井,珍妃支持光绪帝留在北京,而光绪帝留京则会掌握实权,慈禧希望光绪永远是个傀儡。
慈禧西逃路上缺衣少食,大臣帮她弄到一个窝窝头慈禧都吃的格外香甜。如丧家之犬的逃亡队伍逃了一段时间后,中央上的官员就开始陆续向其捐赠孝敬银子,慈禧又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辛丑条约》签署后,慈禧从西安前往北京,逃跑的时分没有带走一文,回来的时分却有300多车货物,此时后话。
其实光绪帝是想抵抗的,也联络了在京的官员,奈何没有人响应,此事还被慈禧所发觉,让光绪此后的生活更加艰难。
七、辛丑条约
慈禧西逃以后,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没有可靠的军队,义和团已经被战败,山东以南省份的总督们早在义和团期间就已经与外国达成地方上的协议,违抗清政府支持义和团的决定。因此清政府决定和联军签署赔偿条约来保全自己。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下旬(1900年6月)清廷对八国联军宣战后,清军一再溃败。六月上旬,慈禧太后改任两广总督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命其从速来京,全权与各国协商议和。七月十三日(8月7日),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清廷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与列强谈判。二十一日(8月15日),北京沦陷。慈禧太后在逃跑途中命荣禄、徐桐、崇绮(1823―1900)留京乞和。八月初三,再派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共同协商议和事宜。
侵华列强对此反应不一。沙俄为诱迫清廷承认它侵占东三省合法化,首先表示承认李鸿章代表资格,赞同与清廷议和,将在京俄国公使和军队撤往天津。英、德等国希望索取更多利益,强烈反对与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政权开议,拒不承认李鸿章的代表资格。德国因其公使克林德被击毙而更加忌恨清廷,甚至与英国商定准备拘捕李鸿章,阻挠清廷与俄国的交涉。为此,李鸿章从广州抵沪后迟迟不敢北上。俄国极力为清廷斡旋,力劝英、德放弃了拘捕李鸿章的打算。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在俄军保护下抵达塘沽,并很快赴京,在各国公使间奔走。德国提出以惩办慈禧太后、端王载漪等战争祸首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从而使和谈无法进行。帝国主义各国围绕是否与清廷和谈、以及李鸿章代表资格等问题进行的争论,实际是各国在华挑选代理人的矛盾显现。俄国支持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和李鸿章;英、美等国则支持光绪帝;德国明显倾向英国,以拖延时间,等待德国元帅、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1832―1904)来华,以便扩大对华侵略战争。
闰八月中旬,瓦德西抵达北京后,执行德皇指令,多次拒绝李鸿章求见,指挥联军向直隶发动武装进攻。瓦德西的激烈做法不仅引起俄国强烈不满,英、美等国也害怕德国独受其益,遂一面派兵参与扩大侵华的军事行动,以待日后分赃时能多得一些侵略利益,一面又表示希望尽快结束战争。特别是八国联军逼进山西,触动英国在山西的侵略利益时,英国更强烈地呼吁停战。英、美等国态度的转变,迫使德国不得不就此止步,为清廷乞和打开了方便之门。
慈禧为取得各国宽恕,于闰八月初三发布惩处肇祸诸臣的上谕。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也极力为慈禧开脱,将宣战责任归咎载漪。清廷及封疆重臣的这些表现,使列强感到慈禧已经驯服,继续支持这个驯服政府对他们大为有利。另外,欧洲各国也担心抛弃慈禧,将导致清朝廷垮台,丧失讹诈中国的机会和可能。这样,在挑选代理人的问题上,欧洲列强态度渐趋一致,最终决定“保全”慈禧,开始与清廷议和。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和十一国公使在北京正式签订《辛丑条约》及其附件。
条约规定:
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10天后,联军离开北京,只有保护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军队仍然留下。列强的军费和在华洋人遭受的损失需要清政府帮忙报销自不必说,连中国教徒在义和团运动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也被列入巨额的“庚子赔款”内。
八、慈禧回京与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1902年1月7日,慈禧太后结束“西巡”,回到北京。但这时,因为已经在条约中保证镇压反帝运动,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也在当时彻底宣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为了讨八国联军欢心,以重掌大权,发了一份令人发指的罪己诏。
“昨据奕勖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款,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惟各国既定和局,自不致强人以所难。关奕勖,李鸿章,于细订约章时,婉间力办,持以理而感以情……”
九、列强为什么没有瓜分中国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这时八国之中有七个国家同意分割中国,包括英、法、俄、德、日、意、奥,只有美国一个国家不同意。至于美国不同意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不符合本国的利益。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英、俄、德三国是当时八国联军中最强的国家,他们出于自身的考虑,决定把中国分为八个部分。而他们三个必然会占据其中最好的三个部分,其他五国只能分到比较差的部分。
当时的俄国是侵略中国最积极的国家,派出军队攻入北京掠夺的同时,还派出了18万大军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并且在1900年10月占领了奉天、锦州、铁岭等重要城市。而当时的德国也占领了山东半岛,英国作为最早入侵中国的国家,其势力范围更是遍及整个长江以南。
美国当时的实力并不是列强中的佼佼者,因此深知一旦分割中国,自己能够得到的也只是一块贫弱的领地,不符合自己的利益预期。所以美国为了使利益最大化,提出了让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商业活动压榨中国财富的方式。
这个建议提出之后,得到了大部分侵华国家的同意。原因在于除去英、德、俄之外,其他五国根本没有能力分割中国领土。而且分割中国领土后,战争赔款的问题也无法解决。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