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10字数 3532阅读模式

年龄越大越思乡,大概缘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梦想的追求越来越淡薄,对世事的看法越来越豁达;无所求、无所谓就意味着生活寡淡,从而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故乡记忆就格外鲜活。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的故乡记忆都格外美好?我猜想可能和这种记忆大多来源于少年时期有关,不识愁滋味当然认为生活美好;同时故乡意味着割舍不断的亲情,对亲人我们总充满着包容和理解,选择保留的记忆自然是美好的。

回乡

这次回老家是为了满足父亲的强烈要求,近年父亲的思乡情结越来越浓,两年前回过家乡,最近又催着我带他回去。

其实老家已经没有多少近亲了,父亲的长辈基本上已经故去;而同辈的兄弟姐妹或故去,或奔赴各自的子女,生活在全国各地;我的同辈为了生活都奋斗在不同的城市;坚守家乡的唯有不多的老人和儿童。我们一个小队大约有不到300户人,但现在留守老家的仅有80多口。据说在这留守的80多人中八十岁以上的有24人,其中九十岁以上的3人,而留守的成人中60岁的还算“年轻人”。

村里的老人就是父亲的记忆,所以父亲回乡后很开心,拜访了其中的大多数,同忆过往。但对于我来说很多人都比较陌生,原因是我8岁时就随父亲离开了家乡;中学时回到老家上寄宿学校、期间很少和村里“大人”来往;而上大学后就一直没有回过家乡,期间二十年,很多记忆更加模糊。因为这种陌生感,我对故乡的看法更像第三视角。

凋零

和我国绝大多数西部及北部农村一样,我的家乡面临着严重的常住人口外流问题。尽管目前家乡已经硬化了道路,建设了村文化广场,有专人负责打扫道路及清运垃圾,村民也盖起了一座座四合院,这一切看起来似乎跟上了现代步伐,但却缺少最关键的“人气”。因为人口少,且或老或幼,所以即使站在村里主路上也可能很久都没有人经过。据说村里已经有人见到了野猪,而邻村传闻有人见到了狼,或许这些年在退耕还林的影响下已经人退兽进。

传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子周边也有很多野兽,以狼居多,数位成年村民被狼咬伤,当然也有更不幸的小孩被狼叼走。现在关于狼的传闻让留守的老人顿感紧张,似乎又回到了那段记忆,于是白天紧闭大门,严格看管孩子。

关上的大门也切断了邻里的往来,记忆中小时候邻里总会互相串门,或互通消息,或互赠有无。现在随着物质的现代化,家乡的生活方式似乎也开始都市化,邻里越来越陌生,家庭越来越独立。

村里人口减少,村学已经频临关闭,六个年级学生总共80多人,而邻村的村学已经在几年前关闭。记得我小时候每个村的村学大概都有300多学生,大点的村子甚至有500左右学生。村子没有了孩童似乎也缺少了生气,没有故事、没有嬉戏;没有池塘、没有野火;没有劳作、没有叫骂;甚至没有了鸡犬之声;或许这代儿童长大后对于故乡的记忆会和我这代人完全不同。

进城

因为家乡经济落后,缺少工作机会,所以青壮都进城谋生路。

我们村在十里八乡是有名的文化村,原因是考学人数明显的多于其他村,而我们家族又明显的多于其他家族。因此我们村户籍人口减少更为明显,原因是只要考学出去就不可能再回来了。这种制度设计应该是为了加速城市化进程,但其结果却是农村快速凋零,人口负增长问题严重。农村人口迅速减少,意味着临近的城市缺少农产品等生产供应,也意味着城市生产缺少广阔的市场。于是就出现了产业空心化问题,农产品无人提供,工业品没有足够大的市场,突破不了规模瓶颈。

提起产业空心化能见到的绝大多数理论都认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才有的症状,是服务业高度发达,超过制造业的结果。但对于落后地区也同样如此,虽然服务业不发达,但劳务输出却很发达,青壮劳动力都输出到了外省市,赚工资后寄回老家供养老幼,催生了服务业的相对繁荣。

除了孔雀东南飞外,劳务输出的候鸟式迁徙是进城大军的另一部分。进城的目的是为了谋生路,所以赚钱是第一要务。但是有些人进了城却没有赚到钱,村里有好几个同龄人进城务工已经二十多年,不给家里的父母寄钱,自己没有积蓄,甚至已经快断了音讯。而留守的父母已经不期望他们赚钱回来,唯一的期望就是他们能够定期报平安。

对于他们,进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在城市赚不到钱,还不愿意回农村?这显然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尊严的问题。

剩男

外出务工是必然选择,但务工的结果可能是赚不到钱,于是娶妻成了很多人的头号难题。

家乡一直有彩礼的习俗,在我小时候彩礼还可以接受,大约相当于一个农村家庭三四个月的收入,在我结婚时彩礼相当于一个农村家庭一年的收入,而现在的彩礼则是18.8万起,男方条件越差彩礼越高。然而彩礼并不是最恐怖的,除了彩礼外现在家乡的婚姻条件必须满足一套城市的房子、一辆车、女方的三金及其他物质要求,和彩礼加起来娶个媳妇男方差不多要支出100万左右。

打工可能赚不到钱,而赚不到钱的男人通常被认为是“没有本事”的男人,对应的是更高彩礼和不好嫁的媳妇,于是他们就大概率成了剩男。

男性愁娶,但因为性别比例的问题女性却不愁嫁,因此女方主动离婚的例子在家乡很多。离婚后男方基本上无力再娶,这是剩男的另一部分。

因为家乡经济相对较差,所以很多女性外出务工后选择了嫁到经济相对较好的省市,这进一步加剧了家乡婚龄男女比例失调问题,从而进一步推高了彩礼金额。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男女比例的进一步失调,彩礼必然进一步被推高,而剩男会越来越多。

贫穷

贫穷是一种基因,除非突变,否则很难改变。

婚姻导致了巨额负债,从而需要家庭几十年甚至一生的节约来偿还。而这种节约对应的绝对不是浪费,而是正常开支。成人没有任何学习和精神消费,儿童没有任何除了义务教育之外的学习,老人省却了头痛脑热之类小病外的任何医疗支出。关灯看电视以节约电费,但毁了眼睛并可能引发多种疾病;自来水反复利用可能导致卫生问题;缺少必要的肉类及蛋白摄入可能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等问题。而伴随贫穷的可能是无休止的家庭矛盾,这对儿童的成长很不利。而最不利的可能是当儿童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家庭就选择放弃继续上学,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大概率考不上高中,另一个原因是贫困家庭更迫切的希望孩子早日赚钱维持家庭收入。

贫困是一个陷阱,家庭陷入之后很难自拔;也是一种基因,贫困的思维会代代相传。

对于家庭如此,对于城市也是如此;因为贫穷,所以节约;因为节约所以消费不足;因为消费不足所以经济发展缓慢。

竞争

因为经济情况较差,所以家乡就业机会很少,“铁饭碗”成了首选,甚至成了唯一选择。机会少,所以竞争大。竞争大所以竞争的手段就多样,除了工作本身外其他能力也不能拖后腿,于是家乡的人特别喜欢交际文化及圈子。但这种文化和圈子并不能有助任何生产力,因此对于此道玩的很娴熟的人可能成为竞争的胜出者,但却很难成为致富的好能手。

经济如何破局?或许他们压根不懂,也不想懂。

到底是文化影响了经济,还是经济影响了文化?

过往

这次回家见了很多长辈,其中不乏年轻时春风得意者,但退休后都在家打牌抱孙子,和常人无异。而对于时事,政治,经济等都漠不关心,谈论的大多是自媒体段子手新闻,无论多荒谬。

一位叔辈年轻时在某大型国企工作,雷厉风行,性格火爆,不怒自威。刚退休就得了脑梗塞,那时我们都认为是脾气大气血入脑导致的。20年后相见,他已经80多岁,门牙全掉光了,和我相见格外亲热,笑容可掬,聊了两个多小时还谈兴不减。

另一位祖辈,也80多岁。年轻时因为际遇问题没有能够取得“正式工作”,为人豪迈,有头脑,有胆识,善营生,是乡镇有名的“能行人”。尝帮村民讲解事理,调节纠纷,慑服地痞无赖。这次相见他已明显有老像,反应迟钝,听力下降,且身上散发着尿骚味。

上面两位老人都是空巢老人,虽然子女都过的不错,但因为观念问题都不愿意离开家乡。无论过往如何风光,都逃脱不了等待的时刻。

归根

这次回家,很多和父亲同龄的人都劝父亲回家养老,以便归根。对于这个问题我知道父亲还没有认真的想过,因为他还觉得自己“年轻”。但他也不避讳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活着的时候更重要,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开心的过完每一天,身后没有了意识无论在那里都一样。

父亲说他也同意我的想法,人死了和猪羊死了一样,都会腐烂,化为尘埃。但我知道他的真实想法并不止这样,因为他有很深的家族情节,喜欢讲过往,讲伦常,讲传承。

是否要归根?其实不是父亲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如果父亲归根了,我便有了根;如果父亲最终宿在了他乡,我很有可能不会再回故乡。

这或许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面临的归根选择题。

故乡

故乡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个地理概念,因为已经物非人也非。偶尔回去还能唤起童年的美好回忆,如果常住则会陷入无厘头的邻里纠纷之中,且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现在已经很难适应家乡的生活方式。

人年龄越大越思乡,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故乡记忆越鲜活,但这种记忆只是选择记忆的乌托邦,如果变为现实就很容易被打碎。

回不去的故乡,不是因为距离,而是因为时光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 人生
  • 时光
  • 生活
评论  10  访客  6  作者  4
    • Kawasaki
      Kawasaki 4

      像我们这代人,拥有一个农村的儿时记忆真的特别宝贵。虽然我个人希望村庄不会消失,曾经热闹的家园往后荒无人烟,这总是一件令人伤怀的事情。即使我不在那里了,我也希望那里有人生活着。但仔细想想,在漫长的历史场合上,又有什么是不可消失的呢?

        • 水拍石
          水拍石

          @ Kawasaki 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80和90后的乡村记忆在以后的新生代里可能会逐渐消失。但农村应该不会消失,随着交通、信息、金融等行业的发展,农村和城市在这些基础设施上和城市越来越接近,未来可能会出现城市人口向农村的逆流动,就像欧美目前状况一样。但那时的农村也不同于现在的农村,应该更像现在人口万人的集镇,山东合村并居后的村镇形态与之类似。如果有不同,那应该是以后的农村将宜居宜业,而不只是现在的仅适合居住。

        • 拾风
          拾风 6

          大多数农村现状都是如此,不缺新楼房,缺的是人气~人口往大城市迁移是经济规律趋势,年轻人只能融入大城市,对于老人可能都会希望能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能在生长的地方老去。

            • 水拍石
              水拍石

              @ 拾风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逐渐城镇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普遍外流严重。

            • 夜凉如水
              夜凉如水 2

              对很多老人来讲,有熟悉的人,在农村基本上没事就可以坐在一起聊半天,人老了,其实有个熟悉的人陪着一起说说话就很开心了

                • 水拍石
                  水拍石

                  @ 夜凉如水 人越老越难融入城市生活,无论离开多久老家都是最亲切的。

                    • 夜凉如水
                      夜凉如水 2

                      @ 水拍石 我感觉跟父母,童年关系比较大,对这个地方的回忆是人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刻,也是我们灵魂深处的根,我自己本身的很多回忆也是在老家,在外漂泊多年之后也还是选择回到了老家附近的地方工作,回来后发现很多感触真的只是存在精神上,实际生活还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可能人老后对生活这些没太大的要求,反倒是对精神上感觉追求更多吧

                  • 老麦
                    老麦 6

                    我家老父亲最近一直跑回乡下,二十分钟的车程,现在有事没事都回去,一是我两个孩子整天吵着他,本来身体一般的他得不到充足的休息时间,二是回去有人陪他喝茶,他也能照料一下我奶奶,发现他回乡下身体都会好点。

                      • 水拍石
                        水拍石

                        @ 老麦 农村的自然环境是比较适合养老,住着舒服,如果有老人牵挂的话住着更安定。不知道你们那农村怎么样,我们老家人是非比较多,住久了难免陷进去。

                          • 老麦
                            老麦 6

                            @ 水拍石 一样多,所以我暂时都不怎么想回去的,可能到了我爸的年龄后我也会想着回去,但现在就算了。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