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熟的男人每年逛三次京东图书是睿智的,4.23、6.18、11.11。①
之所以用“逛”是因为这和买没有必然关系,乐趣在于逛而不在于买,就如同女人逛商场。之所以说每年逛三次,只因为京东图书每年大的促销就这三次,当然中间也会穿插其他的促销。促销的意义也不在于能省多少钱,而在于能够通过活动调动逛的欲望,就如同女人逛商场喜欢节假日扎堆。就我这两年的经验来看大促和平时比能便宜的很有限,我常买的书京东基本上时不时的能够半价促销,再搭配读书会员等折扣差不多4.5折左右就能搞定,而大促最低也只能4折左右,中间只差0.05折,买1000元书仅差50元而已。
今年的图书节我又没有经得住诱惑,在京东逛了三天。
4月1日京东开启秒杀,入了太平广记。
4月8日PLUS会员日,入了阅微草堂笔记等书籍。
4月23日世界图书日,本以为有大促,结果600减100,300减50两种券都是限量抢的,从早上抢到下午6点那一波都没有抢到,于是放弃。败兴至极,入书山总不能空手而归,于是在第三方买了山海经等几本书,只为了满足抢低折扣的心理。
购物车还有十本左右的经济学相关书籍,没有抢到券所以留待6.18再逛。
其实目前读书的速度根本跟不上买书的速度,已经入手的书很多都没有读,买书已经成了一种上瘾行为,和女人买衣服或小孩买玩具的心态类同。
对于读书的速度大概总结了下,并不能用多长时间读一册来计算,而用每周读20元的书来计算更为准确。我买的书基本上都是4-5折入手,基本上20元能入手300页左右的一册,这也基本上是一周的阅读量。比较厚的书,经济学专业的书价格都较贵,但阅读速度也较慢,因此折合下来差不多刚好每周20元。这让我想起小区附近的纸老虎以前经常图书论斤卖,12元或15元一斤,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后或许我的阅读量也能用斤来计算。当然也可以用“元”来计算,但这样表述有辱斯文,所以还是尽量避免的好。
其实书只有读了才是知识,不读还是一种商品,用钱来衡量其价值并没有什么错误。
以每周读一本300页的书来计算,我一年最多能读52本书,以每本书20元价格计,一年只需1000元,用金钱计读书其实是成本很低的一件事。至少比吸烟、酒肉聚会、网络游戏几个爱好省钱很多,作为一个男人必然会有上述三个爱好之一。
京东今年的促销政策似乎开始学坏了,记得往年600减100,300减50券都是足量的,而今年变成了限量抢,量又是一个迷,至少我抢了半天都没有抢到。这种限量优惠券是我最讨厌的一种促销方式,比某些平台1元汽车更可恶,因为1元卖汽车大概还能估算概率,而限量优惠券根本无从估算概率,因此也最容易让人高估自己的幸运值,白白浪费时间。
古人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对于经史我不用分刚柔,因为都是囫囵吞枣;我的经验是刚日读经济,柔日读经史。相对而言经济学更烧脑,尤其是那些18世纪以前的著作因语言习惯及翻译原因很多读起来很拗口,而19世纪初兴起的数理经济学又让经济学走上了数学的歧途,我的数学天赋不及格,因此读起来更费力。经史对我而言都是陶冶情操的,能记住多少、能领会多少都无所谓,因此通常读的比较愉快。
对于书籍我有一个癖好,就是同样的书我喜欢厚的,比如同样内容的书有四册版本和两册版本,我肯定选两册版本的。但厚书阅读起来费劲,拿着手腕疼,只能放在桌子上阅读,极其不方便。好在厚的书籍基本上都是线装的,不至于影响翻页。对于为什么喜欢厚的书我一直没有想明白原因,或许是错把“厚”“重”当“厚重”吧。俗人大概如此。
①套用了海澜之家的广告词,但我从来不逛海澜之家,这是赤裸裸的剽窃。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3F
逛肯定要逛,买就不一定了,看到喜欢的可以先加购物车。
我去年年初在京东图书屯的书都还没看完。那次羊毛薅的特别爽。
B1
@ 青山 逛图书市场和看图书目录差不多,本身就是学习。
2F
都忘了这个…… 收藏里也有一堆书,折扣不到位不出手。
B1
@ 一介大叔 不着急的书就等折扣,好折扣能带来好心情。
1F
哈哈,我那天就上去看了看,没买。本来如你所说那样,买书会上瘾的,我2020年就买了很多,但看完的就没几本。所以今年我一直在告诫自己,看完再买。
B1
@ 老麦 上瘾后看见就想买,很难控制住手,和游戏充值差不多。你是理智的,根据阅读的进度买是最合理的,买多了就是收集灰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