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要按根卖火柴

评论8字数 3464阅读模式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经典童话故事,其作为国内语文教科书文章已经陪伴了两代人。虽然已到中年,现在读起这个故事依然让人感动,而故事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组织也很值得学习,总之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依然是一篇不错的教科书文章。

虽然这则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却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故事中的小女孩要按根卖火柴,而不是按盒卖?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结合安徒生创作的历史背景,解释那时的社会经济形态。

1845年10月,安徒生再次访问意大利。在圣诞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格洛斯顿城的朋友们再三邀请安徒生去那里过圣诞节。安徒生兴冲冲地坐上了去格洛斯顿的马车。在格洛斯顿城,他看到马路旁挂着“欢迎安徒生先生到来”的条幅,书店里摆满了他创作的童话。安徒生的马车在格洛斯顿的街道上缓缓前进,他要体会一下城市里的圣诞节气氛。然而,就在热闹的街道尽头,他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手臂上挂着一个篮子,背着个瘦弱的婴儿,有气无力地乞讨着。不远处,一个只有五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卖火柴,她的手都冻僵了。可是,路过的人已经不多了,金发小女孩的火柴一根也没有卖掉。安徒生回去以后就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并于1846年发表。

《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要按根卖火柴-图片1

故事创作于两次工业革命续借之时

《卖火柴的小女孩》创作于1846年,是受作者1845年真实所见有感而作,当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将要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意大利也不例外。这时欧洲已经完成了蒸汽机代替人力的革命,也发明了珍妮纺织机,于是工业化兴起,而小农经济逐渐消亡,大量的农民进城谋生。工业化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却是血淋淋的,工厂主和雇工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社会收入分化,底层人民温饱都难以解决。

鉴于这个原因,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形容为人吃人的社会,而安徒生显然也具有和马克思类似的看法,所以描述的故事里将小女孩的贫苦和富人的优渥生活结合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至于安徒生到底有没有想通过这篇故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我不得而知,但他对于巨大的贫富差距确实是深感不满的。

童工在十九世纪是个普遍现象

《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要按根卖火柴-图片2

安徒生有一颗慈爱的心,但他处于上流社会,对于工业革命时底层人民的生活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其实在十九世纪童工是个普遍现象,五六岁就开始谋生是底层人民的标准就业时间。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多次描述,五六岁的童工就开始帮别的家庭照看一两岁的幼儿、在纺织厂帮工、甚至在矿场工作。而工作的酬劳仅是雇主提供当天的伙食,或许还有可以忽略不计的货币报酬。

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则开始成为童工的主力,无论从事那种行业,每天的工作时间都会超过12小时,甚至到16小时左右。这个时期6岁童工所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8岁童工所得相当于成年男性的八分之一左右,11岁童工所得相当于成年男性的四分之一,15岁拿成年男性半薪,只有20岁以上才能拿到全薪。

由于过早从事劳动、工作时间长、严重营养不良等问题,19世纪欧洲贫穷人口的孩子通常身材矮小、消化不良、以及被佝偻病、心脏病、眼病等困扰。因为生活环境差,女孩子们和男性一起工作,甚至是生活,因此12-16岁的女童工怀孕是正常的事情,而她们在怀孕期间依然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一直要坚持到快生产才能停止工作。因此这段时间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因生育而死亡的比例高达千分之五,而一岁以内的婴儿死亡率则高达15%左右,而工人的孩子则有57%活不过5岁。5岁以后依然要面临高死亡率,据《英国史》记载,1840年利物浦的工人、短工和雇佣劳动者,平均寿命只有15岁,而纺织厂工人的平均寿命则为18岁(纺织厂基本上是女工和童工)。

因此在十九世纪的欧洲童工是一个普遍现象,工人收入低,且生育的多,孩子不劳动就没有吃的,饿死人在那时很常见。而居住条件也同样差,一个十几平方的房子要住三四代共十几人,甚至还有陌生人来拼居,其卫生条件可想而知。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只是那个时期众多童工中的一员,她没有卖掉火柴家庭就少了一份收入,全家人就要挨饿,所以她的父亲会打她,这就是故事的时代背景。

童工的工资有多低?

上面说了童工工资占成年男性的比例,现在说说具体的金额。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的散工工资普遍为2-3便士一天,工厂非熟练工人4-6便士一天,熟练工人8-12便士一天,技术骨干20-30便是一天,13岁左右童工的工资普遍在1-2便士。

说完大致的工资再说下当时英国的货币体系。当时英国有英镑、先令、便士三种货币,关系是1英镑=12先令=240便士,直到1971年以后英国才将币值变为10进制。结合上面给出的工资可以简单计算,假如全年365天无休,那么散工最多可以得1095便士年薪、合54先令加15便士;非熟练工人最多可得2190便士、合106先令加10便士;熟练工人最多可得4380便士、合213先令;而童工全年仅可得730便士、合36先令加10便士。

再来看看当时的购买力,当时伦敦的10平方米房子租金差不多8-10先令每个月,因为不可能全牛无休的上班,也不可能都拿到相应工种的最高工资,因此当时英国工人家庭中有50%左右的家庭需要用家庭月收入的四分之一到一半来租房。

说完住宿再来说食物,当时英国1磅重的面包大概售价2便士,相当于一个童工一天的工资,但当时一个成年男性每天需要吃5磅左右面包才能维持体力,也就是说需要10便士。可以看出散工、非熟练工人、童工每天的工资还不够自己解决温饱。但工人要吃的差不多饱才有体力,才能继续生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所以面包生产商经常用过期面粉、土豆粉、粗粮粉加工面包以卖给穷人。

上面说的当时伦敦的价格,1磅面包约450g,目前北京超市里的切片面包500g大约5-6元,按面包算当时的童工日工资相当于现在的5-6元人民币。如果按房租算,目前北京城中村10-15平方的房子月租金差不多1000元,约合当时的10先令或200便士,相当于童工100天的工资,这样算当时童工的工资大概为10元。当然现在北京房租贵的原因是房子经过简单装修,卫生较好,还有公用卫生间等,如果仅以房屋质量相当来比较的话,我认为目前北京的偏远老旧民居单间房月租500元和当时可比性更强,这样算童工的日工资依然是5元。

假如在今天的北京,一个童工每天只能赚5元,你觉得这种工资够不够低?

当时的贫富差距有多大

上面说的技术骨干每天20-30便士,大概是童工的15倍工资;家庭女教师每天收入约20便士,但包吃住;有地位的公务员每天约300便士,大概是童工的150倍。真正的有产阶层就不用说了,故事里的富豪资产都是千万英镑级别的,和工人的收入是天地之别。

火柴为什么按根卖,而不是按盒卖

当时欧洲火柴正处于黄磷火柴到红磷火柴的过渡期,而两种火柴都不需要现在的硝皮,在衣服、墙壁等表面都可以擦着,这给火柴按根卖提供了技术保障。

其实技术只是次要的,关键还是价格。在1864年亚历山大·拉格曼发明自动火柴机前火柴都是手工制作的,制作完装在特制的木盒里,以保护火柴整齐排列。那时火柴是富有者才能享用的东西,穷人则用火石、火折子等取火。当时欧洲的火柴价格我无法查到,但找到了1870年中国关于火柴的记录,可以作为佐证。

1840年鸦片战争后火柴随着国门的开放来到了我国,但只有洋行有售,且价格高昂。同治九年( 1870年)四月刻本孙玉璋撰《异闻琐录》一书, 文中说道:“道光间,英夷所贡杂物,多淫巧好玩,中有自束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叹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奇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道光皇帝于1850去世,所以孙玉璋说的事应该是1840-1850年之间,和安徒生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处于同一时间)

1845年安徒生在意大利格洛斯顿城看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小女孩卖的火柴很可能是黄磷火柴,极易燃烧,很不安全,我猜测很多绅士在街上抽烟时都是买一根火柴,用完即走,而这种用途可能是卖火柴人的主要顾客需求。穷人买不起,富人不愿意随身携带太多火柴,这便给童工提供了生存的契机。

再说一个有力的佐证,1846年英国最小的货币单位并不是便士,而是1/4法新铜币,1便士=4法新=16个1/4法新。当时意大利邦国林立,直到1859年撒丁王国崛起,国王伊曼纽尔二世于1861年统一全意大利才有了统一货币,此前都是邦国自行铸币,所以无法确定当时意大利的最小币值。鉴于这个原因,我直接用英国最小的币值代替意大利的币值。

小女孩卖火柴是按根卖的,每根只能是最小币值的1/4法新,也就是说假如她当童工每天赚2便士,那么她的每天工资最多只能买32根火柴。那时火柴的价格之高由此可见。

读故事应该了解时代背景

读任何故事都应该了解其时代背景,脱离了背景看故事很容易犯以当前价值观评判历史事件的毛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怕因为没有卖掉火柴而被父亲责打,在当时的欧洲很正常,因为这关系到一家人的生存,并非其父亲是个虐待狂。小女孩只带一把火柴去卖,而不是一筐火柴,其原因是火柴单价高,而非她的父母太抠门。小女孩最后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这些火柴的价值至少相当于2便士,如果她的父亲是一位散工,那么相当于她父亲一天的工资。

结语

《卖火柴的小女孩》不仅是个童话故事,更是一个写实故事,对于儿童而言这个故事是美丽的幻象,奶奶带着小女孩去了天堂;但对于成年人来说这就是现实,就是生活。

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形态,物质的财富可能千差万别,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必然相仿。童工作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并不是因为父母缺乏对子女的爱护才让他们去做童工,而是生活的必然选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好故事,但如何给孩子讲好这个故事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时代、经济、家庭、社会、信仰等,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这么多,能够记忆这么多吗?如果不能,那我们该如何侧重,如何选择?

什么是最好的选择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仅教会孩子朗读这个故事,甚至是背诵整篇故事的方式是最差的选择。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