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所处的立场不同而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截然而异,甚至是得出相互对立的结论。虽然我们常常会说立场不同,但我们却很难像苏东坡那样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多数人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所以得出的结论只有“岭”、“峰”、“高”、“低”。之所以不能窥视庐山之全貌,是因为我们都走的太少,只到达了山脚下或者矮岭上便以为我们到达了庐山,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前提是我们知道豹应该长什么样子,而不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去猜测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一个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一家四口,父亲、母亲、哥哥、弟弟,据传父亲是个酒鬼,经常喝醉酒后殴打母亲和哥哥,但那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因为父亲已经在二十多年前去世了,那时哥哥十五六岁,上初中,弟弟只有八九岁,上小学。
在二十多年后,哥哥已经四十岁了,弟弟也已经三十多岁,母亲则已经六十多岁了。一个公开的电视栏目对这母子三人分别做了采访,他们之间是不知道其他人采访内容的,但栏目组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挖掘这三人对二十多年前家庭的印象,以便揭开人性在蹉跎岁月中的变化。
首先采访弟弟:
主持人问:“你怎么看待你的父亲?”
答:“他是个酒鬼,并且有严重的暴力倾向”
主持人问:“你喜欢你的父亲吗?”
答:“谈不上喜欢,他只是我的父亲,从我出生就注定的”
主持人问:“你怎么看待你的母亲”
答:“我的母亲是一个很善良的人,甚至善良到懦弱,经常被父亲殴打而不敢反抗,但她对我和哥哥的爱却是伟大的,从父亲去世后独立把我们抚养长大”
主持人问:“你怎么看待你的哥哥”
答:“哥哥小时候很淘气,经常惹父亲生气,所以也经常被父亲打,但是他却屡教不改,虽然经常挨打却还是经常激怒父亲。同时他在外面也经常惹是生非,经常和其他小孩打架,甚至是和比他大的小孩大家”
主持人问:“你喜欢你的哥哥吗?”
答:“虽然哥哥小时候很调皮,但对我却是很好,对母亲也是很孝顺,自从父亲去世后他就不再惹是生非了,帮母亲做很多事情,他是一个好哥哥”
其次采访哥哥:
主持人问:“你怎么看待你的父亲”
答:“父亲是一个很有主见和见解的人,他洞悉很多事情,但却因为醉酒而大多数时间都处在迷醉之中,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父亲是喜欢喝酒还是想要喝酒后那种迷醉的感觉。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那种样子,醉的时候比清醒的时候多,而清醒的时候大多时间是在和母亲吵架或者在殴打母亲。”
主持人问:“你喜欢你的父亲吗?”
答:“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这么沉迷于醉酒,为什么这么有暴力倾向,小时候我为了母亲和弟弟少挨打,所以每天放学后就故意激怒他,等他打完我便不再找母亲和弟弟的不是。那时候我恨父亲,刚开始只是想激怒他,但到后来就慢慢变成了故意刺激他,让他生气,这样对于我们之间才公平点,我挨打,他受气。但慢慢的,我发现父亲殴打我们的目的只是发泄,似乎每次发泄完了他才能处于平静,才能成为正常人。但当我故意激怒他,却躲避他的殴打之后,我发现他变得很沮丧,他们也殴打我却也同样处于了平静,那时我很得意,以为是我取得了胜利。直到最近几年,我才体会到父亲的眼神不是因为没有打到我而沮丧,而是沉醉清醒之后的失落和迷茫。但不幸的是知道他去世,他一直在逃避,一直没有从这种迷茫和颓废中逃脱出来。”
主持人问:“你怎么看待你的母亲”
答:“母亲是一个很善良也很坚强的人,父亲在时她经常被殴打,但从来没有抱怨过,直到父亲去世后很多年,我问她对父亲是不是怨恨的,她只说父亲原本不是这样的,后来变成这样是有原因的,她能理解父亲的痛苦。父亲去世后她独力把我和弟弟养大,受了很多苦,她比我们都坚强。”
主持人问:“你喜欢你的母亲吗?”
答:”当然喜欢了,我把给父亲、母亲的爱都给了她,你说能不喜欢吗?小时候恨父亲,所以更爱母亲,父亲去世后只有母亲了,所以也就更亲近母亲了,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是母亲,而不是其他人,她让我明白了博爱和宽容。“
主持人问:”你怎么看待你的弟弟?“
答:”弟弟是一个很单纯的孩子,也很善良,从小到大一直不惹事,在我眼里他一直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直到现在他依然保持着孩子式的是非观,无论什么事都要分辨出对错,无论什么人都要划分为好坏。呵呵,都是我们一直太宠他“
主持人问:”你爱你的弟弟吗“
答:”弟弟是我们家的快乐之源,即使在小时候经常受父亲殴打的时候他也能经常带给我们欢乐,到父亲去世后也是他给家增加了欢乐的气氛,要是没有他我想母亲一定会处在沉痛和悲伤之中。“
最后主持人采访妈妈:
主持人问:”您怎么看待您的丈夫?“
答:"我的丈夫是一个聪明、睿智,且胸怀博大的人,他有很远大的志向,有很细腻的情感,同时也很善良,可惜造化弄人,却使他只过了短暂而凄惨的一生"
主持人问:“能说具体点吗?”
答:“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我还是不想让大家都知道他的秘密,也不想再提过去关于我们的事情”
主持人问:“那您恨他吗?据说他有家庭暴力倾向,经常殴打您”
答:“我从来没有恨过他,即使在他沉迷于醉酒,并经常迁怒于我和儿子的那段时间我也不曾恨他,因为我知道他心中的痛苦,他不是想殴打我们,而是想发泄他内心的抑郁。那不是因为他对失去什么而愤恨,而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只能埋藏于心底,而这种郁闷又不能向别人吐露,压在心底的感觉就像在水中憋气一样。我一直想让他换一种方式生活,没有必要一直坚持自己过去的生活,或者是自己一直坚持的生活,但是直到他去世我也没有改变他,我觉得我很失败”
主持人问:“您怎么看您的大儿子?”
答:“他很懂事,也很坚强,同时也很聪明。小时候他为了我和他弟弟少挨打而故意激怒他的父亲,大了之后他又很早的承担起了家庭的负担,现在他自己的事业也很成功,我很为他自豪”
主持人问:“您怎么看您的小儿子?”
答:“他很善良,也很聪明,但唯一不足的是性格有点软弱,也许这是我的错,小时候没有教育好他,同时他也受我的影响太大,至于现在他都无法独立面对一些事情,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母亲满脸的微笑,似乎又沉迷于小儿子的往事之中了)
题外话,电影背景介绍:
父亲:是某个集团大佬的私生子,大佬很喜欢他,但一直没有告诉他真实的身份,而是以慈善捐助的形式自助他和她母亲的生活,成人后进入了该财团,并进入高层管理工作,同时结识了财团的太子爷,两人成了朋友。其实这都是大佬的安排,他知道自己的名义继承人那个公子爷是不具备经营财团的能力的,所以他想让亲生儿子继承,然后让私生子打理,这样自己的事业才能百年长青。
但是大佬却死于意外,这时私生子还没有进入核心管理层,还处于外围锻炼的时候,而自己的正房老婆却是知道私生子身份的,在大佬活着的时候她一直隐忍,现在终于到了发作的时候。她先设计构陷私生子侵吞集团财产,让自己的儿子将他赶出集团,然后又四处围堵和造谣中伤,致使他不能在像样的公司谋求一份职位,彻底断了他东山再起的机会。她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保护她和她儿子的利益不受分割,因为她一直怕私生子继承或者分割集团的利益。
没有想到她独占的集团却在儿子手中很快败落,不出十年光景集团已经改姓他人。
私生子的失落不仅是自己被压迫,同时还有对集团衰落的忧伤,虽然集团不属于他,但前老板却对他恩重如山,同时还对他寄予厚望,一直栽培他去打理自己的公司,现在集团却落得如此地步。
母亲:关于她的故事也用永远只是个传说,传说中她是个富家女,而且颇有才华,是某个知名大学的高材生,而且人长得不是一般的漂亮,只有这一点至今仍然不会被质疑,因为即使是一个六十岁的老太太,站在人群中仍然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至于她是怎么和丈夫相识相爱的已经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故事只从他们大儿子五岁那年开始,他们是那时从外地搬来的,搬来之前的故事谁都不知道。
大儿子:小时候很淘气,也很叛逆,经常顶撞自己的父亲,有时甚至没有事也去激怒自己的父亲,在他眼里父亲就像笼子里的一只蟋蟀一样,一天不撩拨他心里就不舒服。但是父亲去世后他却很快成熟起来,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现在他是一所全球知名的大学里的心理学教授,并且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声望。
小儿子:一直在被保护中成长,很单纯,很善良,很正直,现在某大型企业做工程师,技术能力超强,是部门的技术支撑。但唯一不足的是他不但怕领导,而且怕老婆,据说他们家大事小事全是老婆说了算。
故事结束了,主持人也很感叹,站在三个人的立场上,有三个不同的丈夫或父亲,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丈夫或父亲?采访完了主持人没有弄明白,也许三个都是,也许三个都不是,三个都是片面的,但都是对的。在被采访人的立场上他们所描述的都是真实的,都是正确的。至于对错也许只取决于你站立的位置离三位被采访人那个更近一点,就像在庐山中你站在那个位置一样。
对于未知的事,对于未知的人,对于生活,我们都应该尝试换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去观察,尽管这样你所了解的不一定就是全面的,但是至少已经离真相不远了。但是往往却是我们因为各种原因而懒得挪动自己的脚步,只凭匆匆一瞥就武断对方是对的或者是错的,进而就造成了同一件事情的众说纷纭。
庐山,如果想窥全貌就应该像苏东坡一样的去探索,而不是坐在缆车上的去游览革命圣地,那样的惊鸿一瞥只能看到他的外衣,连面纱都不曾触及。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1F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问下庐山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