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北京度过了一个无雪之冬

评论字数 1190阅读模式

2019年的立春日在公历的2019年2月4日,也就是农历2018年腊月三十,除夕日。到了立春就意味春天来了,今天距离立春只有18天,根据天气预报后面这18天北京依然不会下雪,也就是说2018年的整个冬天北京都是无雪的。当然气象观测站在山区观测到零星的雪花是有可能的,但普通市民在市区能感觉到的降雪可能不会有了。

一个冬季无雪对于农业社会来说将是一个灾年,可能第二年作物都会减产,并且可能导致植物病虫害加剧而使得后面一两年持续欠收。我国古代发生过很多次这样的旱灾,导致人民流离失所。

据史料记载:

唐朝李世民在位期间发生了八次旱灾,贞观元年、二年、四年、九年、十二年、十七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分别发生了大的旱灾,伴随旱灾发生的有蝗灾和鼠灾。贞观二年三月, 关内蝗; 六月, 京畿蝗。贞观三年五月, 徐州蝗; 秋, 德、戴、廓等州蝗。贞观四年秋, 观、兖、辽等州蝗。贞观二十一年秋, 泉州蝗; 渠州蝗害秋稼; 建州蝗。贞观二十二年秋, 通州蝗。

唐中和四年,江南大旱,引发饥荒,人相食。

北宋明道二年,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之二三。

清乾隆五十年13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

古代每次大旱之后必然有大饥荒,而大饥荒之中必然伴随着瘟疫,每次干旱之后都伴随着人民的大量迁徙和死亡。

古代之所以每次干旱都能带来这么大的灾害原因诸多、具体如下:

首先、古代生产力低下,农作物亩产较低,在清代以前小麦的亩产量一直在200斤以下,农民广种薄收,每家都没有余粮,抗灾害能力差。

其次、古代粮食储存手段较落后,官仓里的存量经常会出现虫害、鼠害、发霉变质等情况,损耗较大。

再次、古代运输能力差,区域性减收经常会因为运输而不能将远地粮食运入,以唐代为例,粮食运输500里的成本差不多相当于粮食的一半,所以大规模的灾害通常国家无法组织起足够的运输力量来运送粮食。这也是为什么古代自然灾害后容易形成流民的原因,因为国家不能运送粮食来赈灾,那么灾民就奔赴粮食而去。

最后、古代防灾防疫能力差,大旱之后虫卵会大量孵化,因此容易产生蝗灾,而有饿殍之后也容易产生瘟疫,进而将灾害扩大。

现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农业亩产量和古代比翻了好几番,粮食储存,运输能力大为加强,即使一个地方减产在几天内就可以将全国各地的粮食运入,而运输成本则极低,如果需要甚至可以从国外运入粮食。同时防虫防疫能力增强,灾害还没有爆发就被控制。

而随着南水北调项目的运行,我国目前可以跨流域调水,应对自然干旱的能力当然更游刃有余。

虽然干旱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实质的影响,甚至连日常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量都没有受影响。但是我们还是得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好生态的自循环,否则连续的干旱或大面积的干旱出现时我们可能会面临无粮可运或无水可调的局面。

2018年北京度过了一个无雪之冬,对于北京和周边的城市来说可能感觉不到任何变化,但是对于周边的农村及大山湖泊则会形成明显的影响。2019年春天干旱地区小草可能迟发芽、小河可能会干枯、湖底可能会裸露,便随之后的可能会是沙尘天气明显增多,夏天雨季来临时水土流失会严重,而泥石流等灾害会多发。

据说明代时北京还是水乡,自清代大规模伐木以来到现在不过300余年,北京北边的怀来、赤城等地已经有沙漠化倾向,生态的退化是如此之快。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