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失速 经济收缩可能持续经济收缩下低净值人群该如何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8字数 8219阅读模式

最近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新闻充斥各种媒体,而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2022年10月版),更是给这种不景气予以定论。

 

一、IMF关于经济收缩预测的引述

全球经济失速 经济收缩可能持续

全球经济失速 经济收缩可能持续

全球经济失速 经济收缩可能持续

IMF基本上下调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2022年的经济增速,同时对于2023年的增速预期也比较悲观。上表中的增速数字是按照现有的外部环境来估计的,如俄乌战争、能源涨价、新冠疫情、全球气候反常、全球粮食供给出现危机等任何情况发生恶化,那么2023年经济将会进一步恶化。而这种持续的经济恶化会进一步导致全球政治冲突加剧、贸易割裂、资源及能源涨价、粮食供给减少等,从而形成螺旋状的恶化。

下面是引用自IMF《世界经济展望序言》中的一段话:

根据我们的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保持在3.2%的水平不变,2023年将放缓2.7%,比7月预测低0.2个百分点,且存在25%的可能性会降到2%以下。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经济将在今年或明年出现萎缩,而美国、欧盟和中国这三个最大的经济体将继续处于增长停滞状态。简言之,最糟糕的时候还没有到来,对很多人来说,2023年从感受上将是衰退的一年

IMF做出如上判断的理由也给出了,如下:

全球经济继续面临严峻的挑战,三股强大力量对其产生了持久不散的影响:一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二是通胀压力持续存在且不断扩大,引发了一场生活成本危机;三是中国经济增长减缓。

 

二、我对IMF关于经济紧缩预测的看法

1、给出的原因客观但不全面

对于IMF给出的这三点理由我是认同的,但我认为它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美国滞涨及目前紧缩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的严重影响。

关于这一点我想顺便说说自己的看法,这种表述有可能看起来像是对美国带有偏见,有阴谋论的味道,但我尽量保证我描述的客观性。

IMF和世界银行都是美国主导建立,总部建立在美国,且高管多出自美国政商界、员工绝大多数来自于美国的组织,因此天生的亲近美国。这种亲近使得在他们的报告中或多或少的有占在美国立场上的倾向,而这种倾向经常会使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解读出现不同的结果,尽管各种不同的解读都是正确且客观的。

比如上面IMF关于全球经济失速的原因中,第三条是中国经济增长减缓。但中国经济减缓的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欧洲、全球其他地区购买力下降,而全球购买力下降的原因除了新冠疫情影响外,美国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是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是全球经济的领头羊,是全球经济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这种状态在未来很久一段事情还将存在。因此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仅是关系美国美国的事,更是关系全球经济的大事,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财长和央行行长有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是在关注美联储说了什么,将要怎么做。目前美国通胀严重,且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迹象,因此美国还将持续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而这种紧缩的货币政策必然会传导到全球和美元及美国经济高度关联的其他国家,进而影响全球经济。

当前对于美国来说,如果不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那么通胀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推高劳动力价格、能源价格、商品价格、推高房地产和金融资产等泡沫,会给经济造成巨大的隐患。而如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那么必然会导致经济收缩、失业增加、公共福利负担加重等。因此对于美国来说,目前的紧缩货币政策也是一把毒药,但相对于通胀的危害来说,美国觉得还是紧缩的危害更小一些,所以他们选择了紧缩。

但和美国经济高度关联的其他国家却并不一定需要紧缩的货币政策,因为这些国家和美国有不同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税收和负债结构等,这些国家或许更适合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美国经济的强势影响力迫使这些国家不得不跟随美国的货币政策,把这些国家裹挟到了他们的战车上。

因此美国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虽然是出于本国利益的决策,对于全球来说应该是中性的,但结果却是美国的货币紧缩导致了全球的经济收缩,而且效果很明显。美国的收缩性货币政策不结束,全球就会继续受影响。

2、IMF和世界各国的央行一样有乐观化倾向

IMF和世界各国的央行一样,对于经济形式的估计有乐观化倾向,即低估经济过热时的增长速度和高估经济收缩时的收缩速度。疫情以来的三年,IMF都低估了经济的紧缩程度,我觉得对于2023年的预测也不例外,实际情况很可能比IMF预测的最差值,即“全球经济存在25%的可能性增速会降到2%以下”更差。

3、对西非和亚洲贫穷国家预测精准度很差

其实我认为受全球经济收缩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西非及亚洲的贫穷国家,但他们的经济统计数字本来就不够准确,受影响的程度就更成了一团浆糊,因此IMF的预测精准度很难确认。

 

三、经济收缩的影响

从新闻看似乎美国的收缩性货币政策伤害最大的是美国消费,从而导致美国生产不景气,但我认为目前受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能源供给影响最大的是欧洲。这是因为欧洲很多国家是以产品制造为主的,而不是像美国一样以服务为主的,他们对能源及资源更加依赖。但是美国的通胀推高了全球能源及资源价格,而俄乌战争减少了对欧洲的能源出口量,并导致天然气价格涨了五六倍。能源价格高选民怨声载道,所以需要先保障民众需求,这就导致工厂用能源严重不足,结果就是停产,而停产的必然结果就是经济受损。而美国是一个资源和能源都储藏丰富的国家,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他们的矿业和能源却能获得比正常时期更高的利润。

所以我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收缩最严重的是“两头在外”经济模式的国家,简单说就是原材料和成品市场都在外的经济模式。这种国家如果能源再依赖进口,那受伤害的程度可想而知。这也就是目前美国对多国高举制裁大棒,推动贸易脱钩,而德国站出来立场鲜明的表示反对脱钩的原因之一。

除了宏观的国家层面外,对不同的个人而言,经济收缩的影响也不同。我认为经济收缩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低净值人群,准确点说就是除了住房外没有其他固定资产,及没有金融资产的人群。经济收缩必然导致失业人数增加及实际工资的降低,这对于没有资产的人来说影响很大。具体可能表现为房贷、车贷等贷款压力,及原有生活方式无法维持,从而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这种由经济收缩引起的危害比其表面看到的还要大,很多是隐藏在表象下不为人知的伤害,比如下面这段话描述的。

人类在一次巨大经济紧缩中牺牲的数量可以与一次殖民战争中的死亡人数相媲美。这种致命效应得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M.哈维·布伦纳博士( Dr.M.Harvey Brenner)的证明,他曾就1974年到1975年严重经济衰退对人类生命和健康造成的影响展开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这次经济衰退造成美国的正常死亡率增长2.3%,导致心血管疾病致死率提高2.8%,肝硬化致死率提升1.4%,自杀率上升1%。此外,他还发现精神病院的住院率和犯罪行为发生率也都提高了6%。根据布伦纳的估算,1974年至1975年突发性的失业率膨胀总共造成4.59万美国人的死亡,而这个在清算过程中产生的伤亡数字要比1982年经济衰退少得多。

这是对美国普通大众的调查结果,如果有准确的对赤贫人口的调查报告,我相信结果肯定是不忍直视的,在全球经济收缩时必然会加重他们的饥饿、疾病、和无法温饱的伤害。

 

四、经济周期的规律性

纵观经济史,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经济总呈现着明显的规律性,繁荣和衰退总是交替出现。对这种周期的研究诞生了很多的周期理论,有长有短,比如周期3-4年的基钦周期、周期8-10年的朱格拉周期、周期15-25年的库兹涅茨周期、周期50-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对于这些周期理论我并不是很认同,原因有两个,一是研究的时间过段,样本的规律性不强;二是基于现有经济记录的周期也不是和这些理论完美契合,而是很勉强的契合。

尽管对这些周期理论我不是很认同,但我完全支持经济有周期性的结论。而经济之所以有周期性,就是因为随时间发展经济模式和生产力及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协调,周期的结果就是重新调整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修正到新的平衡状态。

当前由美国主导的经济模式起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并于八十年代后一直处于繁荣阶段,到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多年,全球的经济结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对经济模式的调整势在必行。但这种调整就是对美国主导权的挑战,美国必然要反对,而中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必然要努力争取。这无关善恶,仅是话语权,即利益之争。

 

五、美国主导全球经济简史

十九世纪初欧洲爆发了拿破仑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欧洲列强无力顾及美洲的殖民地,美国趁此机会完成了领土的扩张。二十世纪头一个十年,美国GDP超越英国,成了全球头号经济强国,但全球的金融中心依然在伦敦,然而这只是靠惯性维持的黄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全球经济地位,并且成了欧洲强国的债主国,战后纽约取代伦敦成了全球金融中心。直至1929年经济危机,美国一直在收取欧洲的战争债务,而还债严重拖累了欧洲的经济发展,最终在危机中欧洲国家受伤最深。战败国德国的经济彻底崩溃,为了欧洲的稳定各国免除了德国债务,共渡经济危机。但在危机中美国不当的经济政策让欧洲经济危机反反复复,迟迟不能过去,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中美国实行战时经济管制,联邦政府权力得到空前加强,经济也实现了腾飞,最高峰时美国GDP占全球的56%。二战后美国再次成为欧洲的债主国。

二战后为了对抗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组织成立。美国为了快速提升北约的实力以对抗华约组织,美国向北约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再次过程中美国不断索取受援国的话语权,包括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1971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及欧美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影响,尼克松宣布暂时冻结该体系,为期三年,但事实却是永远。美元的国际地位开始下降,崛起的欧洲和日本开始寻求国际经济话语权。

为了抑制日本和欧洲的挑战,美国政府主导于1985年推出了广场协议,终止了日本经济的扩张,并让其“失去了二十年”。同时美国也一直在阻挠欧盟的成立,因为统一的欧洲并不利于美国的单极世界格局,但欧盟在法德为主导的欧洲国家努力下于1993年正式成立。

1999年以德国马克为核心的欧元诞生,从此终结了美元一家独大的世界货币格局。此后美元和欧元的恩怨情仇就不多说,但结果就是到目前为止美元第一,欧元第二的稳定格局。

中国于2010年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此后不断需求自己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由此产生了和既有秩序维护者的冲突。

*如果对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比较感兴趣,可以关注二战后美国在全球GDP的份额变化、美国对外投资占各主要国家利用外资的比例变化、美元占全球结算货币及储备货币的份额变化、美元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的份额变化等。

 

六、主导全球格局的途径

经济和政治从来不能完全分离,因此总管全球历史,经济的主导权必然伴随政治的主导权同时产生。

当前世界要寻求世界主导权必然通过三种途径,分别是技术、金融和文化,这三者无论哪种能够输出到世界,就能影响接受国的政治与经济。很显然在这三方面美国都拥有绝对的优势,这就是美国霸权的根基。中国如果要挑战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这三个方面那个最有可能?我认为是金融,其次是技术,最后是文化。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积聚了大量财富,这就是所谓的“资本”。将资本输出,给需要的国家,帮他们度过危机,帮他们发展,这必然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话语权,这就是一带一路产生的原因。很多人将一带一路解读为中国消化制造业过剩产能的途径,虽然对,但我认为格局太小。

技术是我认为中国对外输出第二有优势的领域,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中国目前的创新已经位列全球第一梯队,二是相同的技术中国可能具有成本优势,特别是在援助性输出时。

文化之所以排在最后,并不是我否认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正是因为这种博大才不容易输出。无论是技术还是文化,其实越简单越容易普及,越复杂越难以普及。“普世”的原因很有可能不是因为它正确,而是因为它容易被接受。

 

七、开放和封闭的选择

全球经济是否需要开放?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当前的共识,也是二战后美国主导的格局。但为什么近年来美国却要割裂世界经济,让经济逐渐成为区块的封闭化?新闻经常将这解读为制裁流氓国家、打击恐怖主义、遏制不同意识形态等。这些其实是美国的说法,只是全世界的媒体广泛转载了而已。为什么要将经济和政治绑在一起,从政治上裹挟其他国家以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为什么二战后美国极力主张开放的自由市场,而现在却要大力割裂世界市场?难道仅是为了展示他们收放自如的控制力?

一切皆来源于利益。二战后美国GDP占全球超过一半,制造业占比也同样高,但因为战时管制美国人的收入并没有提高太多,这就造成了战后产品的极大过剩。美国要消化他们过剩的产能,只能将目光定向全球市场,于是自由贸易,一体化市场的概念就被推出。除了产品外资本也同样需要向全球输出,再不输出美国国内就要投资过热,形成严重通胀了,尽管后来的事实就是如此。制造和资本都需要输出,于是美国主导了全球的自由与开放市场。

到了现在,不仅欧盟切走了美国一小半的影响力,中国还在跃跃欲试,尝试伟大复兴。如果中国也拿到了自己想要的话语权,那这部分话语权必然来自于美国和欧盟。于是美国和欧盟共同抵制中国的崛起,维护自己的话语权。但这种关系并不够稳定,和三国很类似,结盟并不稳定,稳定的只有自己的利益。

欧盟就是中间的变数,如果遏制中国不损害它的利益,那么它就坚决遏制中国。如果遏制中国让美国得利,而损害欧盟的利益;甚至是美国得大利,欧盟只得小利;那么欧盟就可能消极怠工,甚至是重新选择盟友。在这个博弈中没有情感,只有利益,所以今天的敌人可能就是明天的朋友。

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商品生产国,也成为了全球主要的资本输出国,这一点和二战后的美国有点像,于是中国开始主张开放,而美国则有选择性的采取了封闭。

 

八、经济衰退不可能很快过去

经济衰退会不会很快过去,或者说经济繁荣会不会很快到来?我认为不会。IMF说的那三条理由很表面化,或许这是全球政客和组织的习惯,说话总是比较含蓄,让不了解的人听的云里雾里。新冠疫情肯定会过去,而且时间不会太久;俄乌冲突同样会结束,时间同样不会太久,我估计2023年就会有最终答案。

但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寻求话语权,及美欧主导对中国的遏制却不会很快过去。要想过去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遏制失败,美欧接受既定的事实,建立世界新格局;另一种就是中国崛起失败,重蹈日本覆辙。但无论是哪种可能,都不是短期能够有结果的,因此全球的经济动荡注定不可能马上过去,衰退可能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九、经济衰退中我们该怎么做?

在经济衰退中国家的思路和个人的思路其实是矛盾的,国家希望国民多花钱,多消费,从而带动经济快速腾飞。但对个人而言,很难准确预测衰退还要多久能够过去,为了应对未来的艰难,所以大多数人会减少开支,增加储蓄。在这种选择分歧下如何让经济早日走出衰退?凯恩斯说应该加强国家投资,让政府取代个人去消费。但凯恩斯主义已经被证明并不完美,存在严重的后遗症。现在世界各国信奉更多的是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弗里德曼和凯恩斯的混合体。各国对经济衰退的调控结果不同,一方面是各国的国情不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各国对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理解和掌控不同。

对于在经济衰退中国家该怎么做,我是没有发言权的,因为我也不懂。但我明确的知道美国该怎么做完全不同于中国该怎么做,中国该怎么做也不等同于西非的国家该怎么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东施效颦不可取。

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经济繁荣,还是经济衰退,有产者都能实现资产的最终增值,但低净值人群在衰退中就比较难过。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穷人在经济衰退中应该尽量减少开支,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除非你确信衰退已经过去,或者必将过去,那么就守好你的钱包,尽量不要举债。

下面这段内容是应博友conge建议,于2022年10月17日补充的。

关于有产者的资产保值我其实没有详细的建议,因为我自己也不是有产者,也没有经历过这种强度的经济衰退,唯有从书本上得来的经验,都是之上谈兵。但conge建议我补充下这部分内容,所以硬着头皮补充了。下面简单总结下思路,对资产的要求逐渐增强,也就是说越到后面的越适合更大量的资产。

  • 中等收入或发达国家人没有必要囤积粮食和日用品 中等收入和发达国家都有较强的购买力,即使全球缺粮他们也会买到足够的粮食,只不过是价格上涨而已,但这并不会造成多大影响。以美国为例,食品支出占总收入的6%左右,关于粮食的没有,但据我估计换成算粮食肯定低于2%,粮价即使翻一番,多支出的成本不过是多全年收入的2%而已。但对于美国这样的粮食出口大国和储备大国来说,粮价很难直接翻一番。影响最大的是绝对贫穷的国家,那里的人们食品支出占收入的比例40%左右,食品涨价的影响会被放大很多。生活日用品都没有囤积的必要,因为经济不景气时工业品会过剩,而不是供给不足,所以价格大概率会下行,而不是大幅上涨。
  • 减少不必要开支,尽量不要举债 利息会进一步吞噬你的支付能力,让你在危机中更加艰难。
  • 保持尽量多的高流动性资产 高流动性资产虽然会损失可能的收益,但却更加稳定,危机中我们要应对的是不确定性,而不是投机尽可能大的收益。
  • 避免投资高风险企业,因为在经济衰退时他们有更大可能破产。
  • 房地产投资应因地机变 房地产比较特殊,会受政策、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所以没有普适性的规律。但就国内房地产而言,我认为以后即使经济重新高增长,房地产也难有以前年增长20%的可能,稳重缓慢增长的可能性更大(和CPI相当或稍微领先)。
  • 如果要配置股票,应该控制仓位,并尽量往规模较大的蓝筹股倾斜。同时股票应该向实体企业倾斜,减少互联网等轻资产及虚拟资产领域的配置。
  • 如果已经配置大量的股票,债券等资产,根据实际配置情况确定是否要减仓或割肉。目前看全球经济紧缩起码会持续到2023年低,我认为大概率会持续到2024年中,甚至更久。股票市场会率先实体经济复苏,时间可能是3-6个月,因此目前看股票市场还没有到达真正的底部,尤其是欧美股市。是否要减仓,是否要割肉,需要根据自己的持仓及自己判断的经济形式来决定,而不是仅听消息。
  • 一般而言经济收缩最严重时,是各种资产价格最便宜的时候,这时可以投资价格较低的资产,实体的工厂和优质的股票都一样。低价配置的资产在经济繁荣时会自然增值,即使你什么都不做。
  • 关于经济阶段我认为最应该关注GDP或GNP的增长数据 关于经济经济是否走出收缩开始复苏有很多指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比如CPI、PPI、景气指数、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的关系、货币流通速度、信贷规模等,这些指数虽然有先行的好处,但对于普通大众,甚至是经济学家来说都不容易分辨,所以我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生产总值的变化是最好的指标,因为它是一个基于事实的统计指标,而不是一个领先的预测指示器。

补充部分结束。

 


后记

本来只是想分享下IMF对全球经济的预测,但起笔后啰嗦的病又犯了,结果和原来的计划完全不一样。尽管码了六千多字,但我感觉说的还不够详细,很多该说的没有说明白。另外没有图表是另一个遗憾,但因为没有学会高效的方法,用PPT和PS做图表效率太低,太浪费时间,所以放弃了这一想法。

之所以对于经济紧缩问题写这么多字,除了絮叨的毛病外,对经济下行下穷人的生活状态担忧是另一个原因,因为我对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有深刻的感受。总想通过这种絮叨让大家明白经济紧缩是怎么回事,是怎么形成的,在紧缩中自己该怎么干,但我知道这种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这种裹脚布式的文字很少有人愿意看,即使看了也会因为表达的拙劣而难以读懂,最后即使有个别人明白了我在说什么,但不见得会认同,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经济学家。

每个人都自诩懂经济,但经济危机每次都会以同样的方式重新教育一遍自以为是的人。每当经济危机过后,政府及经济学家都会找出各种理由说这次不一样,所以我们才不能预见和防范。但在史学家看来,每次经济危机的本质都没有多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只在于它们爆发的时间。

 


附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2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中文网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2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英文版下载网址(不发行中文版)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评论  8  访客  4  作者  4
    • 拾风
      拾风 6

      时代浪潮下,个人的力量太微弱了~本质上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科技生产力高速发展,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匹配引发国际市场份额和话语权的上位之战,而第三次大战,大概率是科技水平陷入瓶颈,大国影响力重新整合以适应科技水平短期无法徒步的格局,人类科技真正高速发展是近百年,之前经历过数千年的科技停滞,谁敢说这一次不会再卷个千年。

        • 水拍石
          水拍石

          @ 拾风 当前的科技进步并没有减速,但现在的进步和工业革命时的进步对大众而言影响和感知完全不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会处于这种技术进步但只能被弱感知的境地。卷和冲突并导致最终的重新平衡才是世界的常态,永久的平静并不符合人类到目前为止既有的事实。

        • Tim
          Tim 4

          经济周期出现的原因是货币的扩张和收缩,货币的扩张和收缩的原因是供给和需求信息传导不及时,逆全球化、地缘政治、新冠疫情、外汇制度、关税则加剧了扩张和收缩的幅度

            • 水拍石
              水拍石

              @ Tim 满满的学院风,赞!

            • 201314
              201314 2

              出现最后一段这个现象,原因就是人类总是知道做不到。比如现在全球变暖不加以控制,未来我们的生存环境会更加恶劣,但在现实问题没有解决的前提下,没人愿意考虑那么远。所以我想每次大的危机都是由于眼前问题阻碍导致的,同样的眼前问题的出现正是因为没有远虑

                • 水拍石
                  水拍石

                  @ 201314 赞同你得看法,竞争规则下人类总是短视和极富破坏性的。

                • conge
                  conge 6

                  并不觉得絮叨。
                  但读过之后,还是觉得,文章应该在落脚点上在夯实一下。我认为的落脚点,应该是个人应当怎样应对。
                  觉得在个人层面,你的建议,就是成为有产者和增加投资。能在这方面展开一下会更好。

                  文章写得,至少我认为很好。
                  我人在美国,一年之前就开始准备应对能源与粮食的可能危机。可是,除了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自备一些食物和燃料的长期储备,似乎也没啥可以做的了。

                    • 水拍石
                      水拍石

                      @ conge 关于有产者的资产保值我真没有详细的建议,因为我自己也不是有产者,也没有经历过这种强度的经济衰退,唯有从书本上得来的经验,都是之上谈兵。但你要求了,我还是在文章中补充下。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