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996工作制只源于赢者通吃的竞争规则

6字数 3556阅读模式

近期关于互联网996工作制的声讨文章不断,这些文章大谈人性、情感、利益、和法律,甚至还举出了博弈论、剩余价值压榨说等吸睛概念,但我认为我看到的文章没有一篇说道点子上。原因很简单,如果仅靠人性、情感、利益、和法律就能够改变互联网圈的用工规则,那么早就改了,绝对不会喊了至少十年还在老调重弹。

对于互联网圈的996工作制我认为很好解释,那就是快鱼吃慢鱼,且赢者通吃的竞争规则。为什么在我国互联网圈会形成严重的过劳用工现象?我认为原因大致如下:

1、互联网产品的复制成本基本为零

互联网产品不同于传统产品,只要研发成功,其服务新增用户的成本几乎为零。这就决定了互联网产品服务100个用户和服务10000个用户成本相差甚微,将这一理论放大,服务100万人和服务全国人民成本相差也不会太大。这就导致互联网产品优先追求用户规模,且先发优势效果明显。

2、我国互联网基本上一直在发展应用,而非基础理论

我国互联网圈基本上都集中在应用层面,因为应用层面盈利周期更快。但应用层面必然面临竞争壁垒低的问题,有好的创意很容易被模仿,这就要求企业足够快,在其他竞争对手反应过来前完成圈地。

3、国内互联网市场足够大,值得为高风险投资

我国有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网民,市场足够大,值得互联网企业进行高风险投资。这里说的高风险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为了在时间上跑赢竞争对手而支付的额外费用(跑的慢可能意味着白跑);另一方面是为跑错方向而支付的所有成本(在没有到达终点前谁都不知道该往哪边跑,但跑错方向也意味着白跑)。

市场足够大,收益足够高,意味着值得冒大风险。但投资人并不是傻瓜,值得冒风险和规避风险是两回事,方向谁都把握不准,因此规避风险的唯一途径就是跑得快。

鉴于上面三条原因,在我国互联网企业只有跑得快才能活,才能盈利,而要想跑得快就要不停歇的跑,这才是996的根本驱动原因。

4、码农工作具有不可分割性

码农的工作看起来可以分割,但其实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并不具有可分割性,这一点完全不同于流水线工人。在产业高度发达下,目前国内码农每个人的工作基本上已经被划分到了最小块,在各自负责的块里不能再切割,不能进行分工协作,这就导致要提高项目效率只能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实现。

下面澄清两个与上述问题相关的误解:

a、码农工作还能被分割

从纯技术角度来看,目前码农的工作可能还具备进一步分割的条件,但从产业效率方面来看则并不具备。原因很简单,在现有的条件下,具有连贯性思维的工作如果被切割,那么就会导致管理成本的急剧上升,有可能分割后4个人一天的工作还赶不上目前一个人两天的工作,甚至赶不上一个人一天半的工作。

即使互联网圈的生产工具,管理方式更新了,可以允许更细致的分工,也不会改变996工作模式。因为工具的改良和管理方式的更新是所有互联网企业共享的,在快鱼吃慢鱼,且赢者通吃的竞争规则不变的情况下全行业的生产力进步对码农的工作状态没有丝毫作用。除非某个特定的企业自己革新了生产工具和管理方式,并且能够确保这种领先优势足以弥补8小时之外的工作效率,那么才可能改善这个企业的员工工作状态。但我认为近年基本上不可能,一个是因为目前能看到的企业没有那个具备这种创新能力,另一个是即使具备了这种优势后它可能还想跑的更快,进一步拉大领先优势,而不是提高员工福利。

b、996是对员工的压榨和剥削

现在网上很流行996是对员工的压榨和剥削的说法,我认为这纯粹是胡说八道。原因很简单,鉴于码农的工作不具可分割性的前提,996工作制下一个员工的成本绝对比8小时工作制下的1.5个员工成本高,企业延长了劳动时间是多花了成本,而不是节省了成本,因此压榨和剥削无从谈起。

为什么996下企业支付给员工的成本要比8小时工作制下1.5个员工的成本更高?首先、996下一个员工根本不可能工作12小时,11小时顶天了,这完全赶不上正常1.5个工作日的时长;其次、疲劳下员工效率必然降低,按效率算996一天远比8小时1.5天要低;最后、996推高了人工单位时间成本。

对996推高人工单位时间成本做解释。目前看码农并不是稀缺人力,这一点从IT圈从大几万到几千块的月工资差异就能看的出来,如果真稀缺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工资悬殊了。996工作制减少了实际工作岗位,但提高了对码农的要求,因为不容任何出错浪费时间。所以将码农按能否适应996强度、是否是熟练工、是否掌握多种开发语言、学习能力如何、团队协作意识、甚至是有无家庭拖累等分类,这样就导致了能够满足所有条件的仅占总量的一少部分,从而推高了他们的价格。而这些要求仅是为了他们不在工作中浪费时间,从而以最快速度完成项目。如果没有时间紧迫性,那么这些条件都可以不要,即绝大多数IT从业者都能胜任绝大多数IT工作。

所以说996工作制本身并没有让企业节省成本,也没有让员工多创造价值(相对于工资),所以这一制度本身并不能造成压榨和剥削。996对互联网企业的唯一作用是所短了项目完成时间,从而增加了他们的竞争优势。当996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其实这一规则成了互联网的额外负担,对行业内的每个公司都没有好处。

互联网从业者普遍工作时间较长的问题说完了,下面说几个相关拓展问题。


1、互联网从业者是自愿加班还是被迫加班?

网上很多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认为码农是被迫加班,但我完全不认可这种观点。原因是码农是一个自由性很强的职业,公司没有任何条款限制从业者的人身自由,也很少听说过有公司签署主动辞职要高额赔偿的条款,完全自由的人怎么强迫他去加班?如果不愿意加班,那么完全可以换一个不用加班的工作。

所谓强迫无外乎限制自由选择的权利,或者增高选择的成本,但对于码农来说显然不存在这一问题。

2、为什么有些互联网工作却不用加班?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单位本身不想跑的太快,自然生长型,这种公司待遇必然不会相对很高;另一个是单位有单独的赛道,且只有自己在玩,无论跑或者走都是第一名。

3、为什么不用加班的单位工资比大厂的996也不差?

上面说过了,互联网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方向跑错了等于白跑,跑慢了等于白跑,因此能胜出的企业可能是百里选一。这时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干这个项目的成本就是单个公司的一百倍,而不是一个公司的成本。但对于有自己赛道的单位来说其成本就是自己支出的成本, 即使他花同样的人员成本,效率只有公共赛道竞赛者的十分之一,最终他的综合成本也仅为充分竞争领域的十分之一,他为什么要加班?

4、996是劳动法执行不到位?

这种观点目前很流行,因为“《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显然码农门都超过了这一规定时间。但要根治996却与劳动法没有任何关系,或者说劳动法治不了996的病。就像国家一直说要给小学生减负,2000年前都是17:30以后放学,现在15:30就放了,但现在小学生每天要写三四个小时的家庭作业,睡眠时间可能更短了。码农们的工作时间也是同理,强制把在单位的时间减了,那么必然导致有大量的家庭作业要在家里做。

我认为目前996的症结不是《劳动法》执行不到位,而是《知识产权法》等竞争环境相关法律执行不到位导致的。

5、996是因为我国人民勤劳?

对于996很多人具有双标,即认为这是企业对员工的剥削,又认为这是中国人吃苦耐劳的表现;前者建立在被迫前提下,后者建立在自愿基础上,是矛盾的论调。上面一条说了我认为996工作制的原因,所以我并不认为996是因为我国人民勤劳,只是竞争环境使然。

而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是在面临996特殊现象时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民族标签,我也认为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这种民族标签却不适合用来解释特殊现象,而应该用来解释普遍现象。如果是人民勤劳,那么就应高所有行业都996。

6、目前快递、媒体等多个行业都开始996,是IT行业做了个坏示范?

其实这个还是因为竞争环境原因,简单总结下,只要符合下面特征的行业可能都会996:

前提条件:充分竞争领域

a、时间价值在竞争中处于重要地位的行业;

b、能够通过正常竞争形成规模垄断的行业;

c、没有较高技术壁垒的行业;

d、现有竞争规范约束(保护)较弱的行业;

可以预见,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以后,各个行业的速度都被加快,如果这个行业又恰好符合上面四条,那么必然导致996的结果。


最后郑重申明:本篇文章并不是出于给互联网企业正名的目的,而是从产业竞争环境的角度来看996的深层原因。也不是对现有知识产权等保护的否定,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进步全世界有目共睹,我也深刻认识到这一成就。但是从产业角度看,我国对很多产业的约束和保护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完善,而对产业的结构化调整还需要继续引导和规范。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评论  6  访客  3  作者  3
    • Frank
      Frank 2

      hello,好久不见。看到这篇文章,有一些地方很值得咱们讨论。
      关于为何996的前三点,其实您还是说的太客气了,我说下我的看法:
      1.互联网产品的复制成本基本为零
      国内“真正的”互联网公司少之又少,多数都是披着互联网皮的业务公司。而业务的可替代性取决于行业,例如购物(淘宝、京东、拼多多)、通讯(微信、钉钉、米聊)、打车(滴滴、嘀嗒、哈罗、首汽),可替代性极强。
      而真正的互联网产品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以谷歌、阿里的个别部门、腾讯的个别部门为例,谷歌三大论文引领了全世界的分布式架构,谷歌的安卓系统,阿里云,阿里的OceanBase数据库,阿里的支付宝金融风控,腾讯的通讯系统,腾讯的实时聊天风控。
      所以,互联网产品的复制成本不是太少,而是太高。以至于大部分公司只是在做业务,算不上什么互联网公司。
      2、我国互联网基本上一直在发展应用,而非基础理论
      这个存在历史原因,国内的互联网曾因为“版权意识”收到过较大冲击,国产的WPS当年和Office媲美,但现在只能不断追赶。
      而且互联网主权的基础设施大部分在国外,域名注册、根服务器以及计算机领域的各大期刊、会议都是国外的。为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执行了“雪人计划”,在IPV6中占据了一主三辅四台根服务器,一举打破IPV4根服务器垄断。但域名、期刊、会议想要追赶还是长路漫漫
      目前看来,我国在前沿领域已经可以和国外不相上下,但基础领域这种硬骨头,只能等技术更新换代的时候才有机会啃下来。就好比2G技术全是国外的,3G好歹有一个自己的标准,4G咱们自己就是一霸,5G咱们就可以去决定编码方式、制定标准了。
      3、为什么不用加班的单位工资比大厂的996也不差?
      事实上国内所谓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加班,没有不加班的。
      不用加班、工资高的大部分都是存在垄断地位的公司或外国的互联网公司
      其实挺有意思的,国外的“互联网公司”也存在加班,亚马逊更是有onCall这种情况。但微软、英特尔、PayPal反而没有习惯性加班。
      4、码农工作具有不可分割性
      这句话是错的,“码农”“工程师”的工作分割性极强,且远超各种工业、制造业。
      举个例子,以业务型“互联网公司”亚马逊为例,亚马逊的代码由全世界各国开发工程师在一套难用的系统上编写,编写人的技术高低存在极大差异,编写的板块也各不相同,但放上去以后就是能用。亚马逊内部还存在无人值守的机器学习监测系统,对线上问题不断监测,发现问题随时修复。
      不论哪个行业,我相信这种上万人的即时大型协作都是很罕见的,但在互联网行业很常见,就是因为“编程”细分太严重了。
      以我国为例,我国为了提高效率,存在java工程师,go工程师,前端工程师等各种细分岗位,大量培训机构按照分类批量输出程序员。但国外大部分统称为软件开发工程师。相较之下,我国不是不能细分,是已经细分过头了。
      而996是对员工的压榨和剥削则是毋庸置疑的,为啥呢,因为这不符合互联网公司的特点——技术驱动
      996在短时间内减少了公司编写文档、业务交接的成本,但代价是工程师失去了提升自己的时间,造成了大量的35岁危机,对社会影响恶劣。
      最主要的是,996加班,不给加班费——业务型“互联网公司”的弹性工作制的特殊用途

        • 水拍石
          水拍石

          @ Frank 你回答的好专业,我只是站在互联网竞争的生态角度看这一问题,其实更偏向经济和社会管理方向来看,对于具体的互联网技术我一点都不懂。国内互联网企业真正称得上有技术的屈指可数,只要简单的看下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还是用户量就一目了然,而用户量的大基本上都是靠先发优势和资本横扫,凭技术挤垮对手的少之又少。这一点也是国内互联网公司走不出国门的根本原因,虽然营收全球领先,但服务只限国内或全世界华人。
          码农工作已经分到不能再分割的程度,是我从经济学角度想出来的,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再分割就会导致管理成本急剧上升,不经济。因为是凭空想象,基本上接近于胡说。你说的亚马逊例子很让我受启发,超过了我对互联网行业分工协作的认知,不知道对于国内那些年营业额几十亿元规模的公司是否也有类似的开发环境或者说工具。如果真有这种工具,不同能力,不同习惯的人编写的碎片化程序机器能够自动整合,那我的推论就彻底的错了。如果工具真到了这种水平,对软件工程师来说真不是个好消息,门槛降低意味着他们的竞争力变低。如果机器发展到自己能写简单代码,那软件从业人员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危机。
          你说的996的代价是工程师失去了提升自己的时间,造成了大量的35岁危机。站在外行的角度看,我认为绝大多数软件工程师干的活和流水线工人差不多,是纯粹的简单重复工作,是体力劳动,不经过复杂思考的劳动肯定不利于提高自身技能。当然这一点又回到了做基础研究太少的根子上,站在外行角度看,我觉得国内可能有超过99.9%的软件工程师都在做应用开发,都是重复劳动,即使不是重复自己的工作,也是在重复其他人的工作。如果用这种重复的代码不断投喂人工智能,是不是可以很快就替代入门级的程序员?这点是脑洞大开。

            • Frank
              Frank 2

              @ 水拍石 咱俩在国内技术上的观点可以总结一下:国内的技术在应用层面更强,原理上有待提高。
              其实国内出海的互联网产品很多,我国的大量游戏公司在国外极其受欢迎。基础设施也有ZOOM、抖音等产品可以一战。微信、qq之所以出海受阻,除了facebook等公司的原因,还有政府之间的政治考虑。就好比这次特朗普被全网封杀,就有美国政府的因素。
              关于国内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其实可以这么理解:每个公司的不同产品都是高度定制化的,无法批量产出,所以底层工程师在重复写相似的代码。目前,阿里在推的severless、中台,就可以理解为把各种功能封装,让别人直接使用,而不用重复写某些功能。
              我个人认为,以后的互联网产品将走向极端——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可以实现复杂的功能,但对如何实现的一无所知。
              至于人工智能,其实真没有那么智能。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概率推算机,他只是不断的通过数学模型和数据,选择概率最大的选项。距离像人类一样思考还有很长的距离

                • 水拍石
                  水拍石

                  @ Frank 对于抖音我觉得是商业模式创新,而不是技术创新;对于QQ,微信等其实我并不觉得软件本身有什么创新的,国产同类软件也很多,他们的核心价值其实还是用户,而非软件本身。当然这可能与我不懂互联网技术有关,只能看到同类应用的前端,而看不到他们后端的差异。

            • 老麦
              老麦 4

              只能说现在赚钱是真的太难,竞争太大。我老爸也曾说,他那个年代,只要肯挨,还是有机会出头,现在时代不同咯。虽然机遇还是有不少,可相对和你竞争的人来对比就显得。。。

                • 水拍石
                  水拍石

                  @ 老麦 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必然导致竞争越来越大。上代人物质上欠缺,但精神上很放松;我们这代人刚好相反。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