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其实只是个容器 容量再大总会有限

41字数 3891阅读模式

读黄汉城等人著的《中国城市大洗牌》二线城市篇:天花板终于被挪开,中央正在给大城市松绑。主要讲述中国城市建设思路从2014年的中小城镇向2019年的特大城市转变问题,这一转变源自对2014年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2019年国家发改委《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解读。

黄汉城的错误论据

文中列举了一组2016年中国前十大城市和美国前十大城市GDP各占据本国GDP比例的数据,以此来证明中国的大城市还需要集约化发展,目前的情况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口太少。从而得出我国城市建设从小城镇转变到大城市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城市其实只是个容器 容量再大总会有限

原文引用如下:

美国的国土面积与中国差不多,GDP总量也最为接近,一个世界第一,一个世界第二。又加上美国都市圈的面积与中国行政市的面积相当人口规模接近,因此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根据我们的统计,美国前十大都会区的GDP,占全美的比重竟然达到39%,远比中国的23%要高。并且其人口占比也丝毫不逊色于中国。

这个事实点明了一个悖论:美国是一个用脚投票的国家,基本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如果美国的发展态势代表了城市化未来发展的方向,那么中国城市化的马太效应似平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而且,我们的集中度不是太高了,而是还不够。之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那一定不是因为人多,而是其他方面出了偏差。

这一论点看似正确,因为美国代表了当前最先进的生产模式,所以美国验证过的模式肯定是对的。但是对这一论据稍加思考就会知道其是彻头彻尾的错误。其最大的硬伤是忽略了两国的人口基数,脱离基数只谈前十大城市占人口数量及都市圈面积毫无意义。按照作者逻辑,加拿大和中美国土面积相当,那么也具有可比性。加拿大目前前十大城市人口占据本国人口总数不足2000万,约为加国的52%左右,而GDP占据全国的85.7%,是不是说美国前十大城市集约化相比于加拿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美虽然国土面积相若,但人口基数却相差甚远,中国目前约有14亿人口,而美国仅有3.3亿人口,中国是美国的4倍多。这就导致美国前十大城市人口必然比中国前十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例比中国高,就如同加拿大前十大城市人口必然比美国前十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例高一样。人口占比高,自然所产生的GDP占比高,脱离人口基数,从而脱离人口占比,只谈前十大城市GDP占全国GDP比重毫无意义。

加拿大和中国国土面积相差无几。加拿大全国只有不到3800万人,所以加拿大前十大城市人口占了全国的52%,除了大城市外就是一些小城镇,甚至还有大面积的无人区,GDP自然都集中在大城市。中国全国人口14亿,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89座,经济也是遍地开花。人口基数相差几十倍,经济模式完全不同,所以对比毫无意义,美国刚好出于中加两国情况的中间,但直接对比中美前十大城市GDP占本国份额显然也没有多大意义。

城市是个容器、不可能无限大

那么能不能按照黄汉城的逻辑让中国大城市更集约化发展,将前十大城市的人口占比提高到和美国相同的比例?

显然不可能,因为城市是个容器,承载着人口和经济,这个容器再大也会有限。当前全球各各国基本都面临“大城市病”,这种病都是表现为交通拥堵、水资源缺乏、垃圾处理难、生态脆弱、房价高企、公共服务缺乏等问题,而所有的问题统统来源于人口过多。因此在目前技术条件和社会组织下城市作为容器对人口的承载是有限的,并不是越多越好,就目前经验看超过1500万人口的城市基本上都患有严重的大城市病。

而从经济的角度看,城市作为容器对于GDP的容纳理论上似乎是无限的,这也是目前一部分学者鼓吹城市集约化效应的原因。城市为什么会对GDP的容量理论上接近无限?这是因为城市集约化会对经济产生规模化效应,从而减低管理成本、交易费用、经营成本,并提高各种要素的利用率,进而产生提高生产效率的结果。鉴于这个优势,城市吸纳了更多的人才、更多的资本、更多的创新,从而使集约化优势更加明显。这也是当前中国大城市越来越大,而小城市发展停滞、小城镇人口外流的原因所在。

但是大城市不可能无限的大,集约化下的规模经济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会变成规模不经济。当人口增多时交通越来越拥堵,房价越来越贵,生活和生产都越来越不方便,这时一部分人口就会外流。比如华为从深圳搬到了东莞松山湖;比如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总部由北京国贸附近搬到了四环外,甚至是五环外;比如很多企业的研发由北京、上海等搬迁到了南京、成都、武汉等城市。

高端产业聚合只需要几个承载地、而中国需要的是全面开花

或许有人会说搬走的都是低端产业,高端产业都留在了大城市,而且不断有新的高端产业汇聚到大城市,从而使得大城市GDP更高。但是真的有那么多高端产业吗?金融是最赚钱的产业,但中国只需要上海一个金融中心;创新产业很赚钱,但目前中国只有深圳可以称之为创新之城;依赖于总部经济可以创造高GDP,但目前只有北京可以称之为总部基地。中国这么大,高端聚合只能由少数城市承载,那么其他城市怎么办?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当前制造业还是支柱产业,在此房地产不论。

思考中国城市发展方向我认为抽取100个左右城市来研究才比较有代表性,抽取时可以按照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地域等要素综合考量。而只看前十大城市意义不大,因为这代表不了整体情况,样本的偏差太大。如果以此作为治国方针,那么可能越走越偏,因为来源于错误样品的错误结论会导致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资源配置的倾斜,从而使他们更具优势,在这种优势下必然导致其GDP增长快于以往,而这又反过来支撑了前面的错误结论,使人不自觉。

将城市比作卡车箱、面积产值就是运输物品的密度

城市就像一个容器,就如同一辆卡车的车厢。卡车会有大小之分,越大运输时的单位成本越低,这就是规模优势。但当卡车过分大时必然导致转向不灵活,在转弯多的路上无法行驶,在宽度、高度不够的路上无法行驶,在承载力不够的路面上无法行驶,即使勉强行驶也会影响其他车辆正常通行或损坏路面。反映在城市上这就是大城市病,其原因是目前的“路面”状况无法承载过大车辆。

目前有很多鼓吹城市集约化的专家都是认为城市比城镇更有效率,更有利于环保,更有利于人类长期发展,但是这些都是忽略了各种大城市病症状的论调。如果我们的汽车能够飞行,且不产生尾气污染;如果我们的住房能像一棵树一样生长,持续满足我们的居住需求,且不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如果城市居民都有足够的觉悟,在收入增长时克制自己的物欲,或者能够自觉树立绿色消费习惯,不制造巨量的生活垃圾、不浪费水资源;那么我也认为城市的集约化发展比城镇更有优势,但显然在当前这只是空想。

城市像一辆卡车厢,对“人口”的承载总有限,但对GDP的承载可以认为是无限。而GDP的无限是来源于面积产值,这和运输中物品的密度很相似。假如一辆卡车运棉花,用编织袋装可能只能装1吨,但如果用打包机压瓷实可能装10吨,而如果全用真空机对包装抽真空可能运30吨,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目前看之所以说城市对GDP的承载可能是无限的,是源于我们当前对经济的认知有限,就如同当前只知道棉花用打包机压缩可以减少体积,而不知道抽真空后减少的更多,对于比抽真空更先进的技术当然更不知。

长远看源自技术红利的GDP增长不会无限持续

GDP会无限增长吗?我认为不会,就如同卡车的载重总有上限一样,虽然体积减少有利于增加运输量,但当重量达到运输上限时再减小体积也是徒劳。GDP产生必然依赖各种生产要素,而其中重要部分是自然资源,有限度。截至目前GDP之所以一直高速增长是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对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这就是技术红利。

曾经有一段时间人口是红利,但随着技术红利的发展,人口慢慢已经不再是红利,所以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对GDP的贡献可能越来越不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将大量人口聚集在一起形成特大城市,不一定会产生集约化下的规模优势。

马歇尔把生产要素归结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四要素,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技术、信息也是生产要素,将后面两种加进去,我们将新的生产要素归结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信息和技术五要素。从五要素来看只有土地(其实翻译成自然资源更确切)是天然不变的,越用越少,且是必须的要素。人类近百年技术不断进步、经济高速增长,但消耗的自然资源比过去几千年都多,这反映出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消耗的关联性。那么以后如果技术继续进步,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必然会进一步提速,最终肯定会出现自然资源供给和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这时经济增速将会放缓,甚至是停滞。

如果以不变价格计,我认为GDP总会有极限,就如同卡车有承载极限一样。

结语

城市好比一辆卡车,现在摆在面前的问题是造一堆中型卡车好还是造几辆大卡车好,众说纷纭。到底该如何抉择,是造车的人说了算,或是开车的人说了算,或是修路的人说了算,或者是托运货物的人说了算?莫衷一是。

对于《中国城市大洗牌》这本书我还是很认同的,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经过调研和分析,有大量数据支撑的社科和经济类读物。本文仅是对用中美前十大城市GDP占各自份额不同,而得出中国大城市还需要继续集约化发展的结论持反对态度。


文中将不变价格计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这么处理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其实这是两回事。比如二十年前的手机和今天的手机用不变价计可能同样为2000元,但今天的手机显然比二十年前的功能更为强大,能够提供更多的使用场景。以价格计两种没有变化,但以“效用”计两者差之千里,经济的增长其实以效用来计算更合理,但可惜价格易于计算,而效用却无从计算。

从人类的经济发展来看,GDP增长可能有极限,但效用增长将必然无极限。

本站文章授权后方可转载,请勿侵权! 如喜欢可点击分享按钮分享。

 
评论  4  访客  2  作者  2
    • 一介大叔
      一介大叔 4

      会有个上升和下降的过程,看美国的发展,基本也算模版。

        • 水拍石
          水拍石

          @ 一介大叔 美国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样板,经济持续了近百年的辉煌,但也面临了近十几年的增长乏力,其实美国这一经济样板也差不多是欧洲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是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而言经济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均收入要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可能还需要三五十年,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欧美经济发展的经验依然值得我们借鉴。但与此相伴的是中国又不想到了三五十年后重复欧美经济增长乏力老路,所以中国推出了雄安模式,想独辟蹊径以突破现有模式的天花板。在这种情况下欧美国家的政客很纠结,不仅是怕中国经济发展太快而挤压他们的金融、技术垄断红利,更是怕中国通过不同于他们的模式获得成功。模式之争激化于二战后的美苏冷战,终于1991年的苏联解体,此后全球经济和政治都迎来了和平的30年。现在路线分歧又起,如果雄安模式成功,那么中国将影响以后的全球经济模式,如果遇挫全人类只能继续求索。
          可见的是如果新冠疫情明年不能彻底结束,那么从明年下半年开始大概率会迎来全球性经济危机,这距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仅过去13年,远比近百年平均20年一次经济危机的间隔要小。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新冠这一突发事件的影响,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存在缺陷也是不争的事实,不改变模式就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出现。这么说并不是我赞同高度计划经济,其实我个人更相信市场的无形之手,但我认为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产业调控等方面有形之手更为有效。其实这一观点也是全球经济学界的共识,但欧美国家政治基本上被大财阀所垄断,资本家更愿意选择无形之手,所以反映在政治上就是欧美国家比较排斥有形之手,虽然他们近年来一直再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哥斯拉
          哥斯拉 1

          中美比较一下相差还是巨大

            • 水拍石
              水拍石

              @ 哥斯拉 总量差距会在十几年内追上,但人均还很遥远,所以中国得产业升级,外向型制造业的老路会越来越没有前途。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